感冒好卻突然中風?醫示警:病毒感染後1個月是心血管高峰期…胸悶、呼吸急不能拖

感冒好卻突然中風?醫示警:病毒感染後1個月是心血管高峰期…胸悶、呼吸急不能拖

我在診間,經常聽到有人問我:「醫師,我爸兩週前才剛感冒,怎麼昨天就中風了?」。

多數人以為感冒好就沒事,但最新的《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大型研究指出:病毒感染後的1個月,是心臟與腦血管的「高危期」。

 

病毒感染,為什麼會「打到心臟」?

 

這份整合分析彙整了155篇研究,發現:流感後1個月內,心肌梗塞風險上升6倍。

 

COVID-19感染者,心血管事件風險幾乎翻倍。

 

帶狀皰疹、B型與C型肝炎、甚至RSV(呼吸道融合病毒),也都與長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病毒感染引發心血管事件的兩條路徑:

 

1.間接攻擊(免疫風暴):病毒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全身性發炎造成血管內皮受損、血栓生成、動脈粥狀硬化加速。


2.直接攻擊(心肌侵犯):部分病毒會進入心肌細胞,引發病毒性心肌炎或心律不整。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在病歷上會看到那句令人頭皮發麻的診斷:「感染後急性心肌梗塞(AMI)」。

 

「不是只有老人」會中招

 

這點很多人會誤會。

 

研究顯示,即使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抽菸等慢性病,年輕族群若感染流感或COVID-19,也可能短期內罹患中風或心肌梗塞。

 

因為發炎反應是一種「全身系統性事件」,當身體被病毒攻擊時,血液變得黏稠、血管收縮,對心臟和腦部的壓力瞬間暴增。

 

在我自己的病人中,也曾遇過40多歲男性,感染流感後幾天胸悶、以為只是「喘不過氣」,結果心電圖一看,是急性下壁梗塞。

 

疫苗的重要性,不只是防感染

 

這項研究作者特別強調:「預防感染」本身,就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一部分。

 

1.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約20–40%。

 

2.帶狀皰疹疫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23%。

 

3.COVID疫苗:讓感染後心血管併發症顯著下降。

 

而這些保護並非來自「病毒成分」,而是來自免疫系統「被訓練後」的穩定反應。

 

所以當你去接種疫苗時,不只是預防咳嗽發燒,也是在幫心臟與腦血管加一道保險。

 

 

貼近台灣的現實

 

台灣的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流感、RSV、腺病毒、甚至肺炎鏈球菌常同時流行。

 

同時,台灣中風與心臟病仍是第二與第三大死因。

 

當這兩者重疊,風險就被「放大」。

 

許多長輩覺得:「我已經有心臟病,不適合打疫苗。」

 

但事實恰恰相反:有心血管疾病者,最需要打。因為感染後心臟負擔會更重,復原時間也更長。

 

給照顧者的提醒

 

若長輩在感染後1–4週內出現以下症狀:

 

1.突然的胸悶、呼吸急促、冒冷汗

 

2.無力、講話不清楚、臉部歪斜

 

3.心跳忽快忽慢、莫名疲倦

 

請立刻就醫,不要觀察。

 

這些往往不是「感冒還沒好」,而是心腦血管警訊。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臉書粉絲團《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授權,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