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聽不到,就用心傾聽!「小耳醫師」守護偏鄉長輩22年,獲醫界奧斯卡卻說:只做我覺得對的事

耳朵聽不到,就用心傾聽!「小耳醫師」守護偏鄉長輩22年,獲醫界奧斯卡卻說:只做我覺得對的事

「我要找小耳醫師看病!」一些住在南彰化偏鄉的阿公、阿嬤,來到彰化醫院服務台常指名要掛「小耳醫師」門診。而所謂的「小耳醫師」,指的正是骨科醫師王守吉,他是天生小耳症患者,雖然左耳因此喪失聽力,但他靠著右耳傾聽,贏得病人信任,今年獲得有「醫界奧斯卡」之稱的衛福部資深典範醫師獎。

 

56歲的王守吉出身不算富裕,但父母從來沒讓他們餓過,只要求孩子們盡本分讀好書,而他受醫師舅舅影響走上外科之路,先在中國醫大附設醫院任職8年,接著來到彰化醫院擔任骨科醫師22年至今。

 

拒絕過度醫療,不要病人多花一分錢

 

王守吉曾接受《國家文化記憶庫》採訪,提到當年誤打誤撞來到彰化醫院,「這個醫院視野很好、空氣很好,旁邊就一塊田,其他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是新的…後來才知道這個地方醫療資源蠻貧乏的,但可以服務不同的群眾,盡我們的本分。」

 

他笑稱自己不強求、很隨性,「我看很多人汲汲營營很久,其實到最後還是一無所獲。」或許也是因為這樣,他的醫療處置向來以病人為中心,也因此獲得病人信任。

 

王守吉指出,彰化醫院位於南彰化,偏鄉長輩常有骨頭問題,經濟狀況也常不佳,因此他常跟病人說,自己不會過度醫療,不要病人多花一分錢,可以健保解決就採健保給付。「有些醫療行為說服不了我自己,那我就不會建議病人做。」

 

▲常有病患指定要掛「小耳醫師」的門診。

 

偏鄉長者不願麻煩孩子,骨痛拖成長照痼疾

 

22年來,他在彰化醫院建立骨質疏鬆團隊跨科室治療小組、關節治療中心及脊椎微創服務等,在偏鄉建立起口碑,尤其是長輩對他特別信任,但他也看到長者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

 

例如很多長輩因為不願麻煩孩子、或害怕手術等原因,對於骨頭疼痛問題一再拖延,造成惡性循環。他解釋,許多長輩因為疼痛就不想動,造成肌力下降及骨質流失,骨折風險提高;萬一骨折可能臥床,隨之衍生照顧問題或住進安養院,又進入高風險的循環。

 

王守吉說,以人工膝關節為例,現在的滿意度已達9成,其實不必擔心手術,但偏偏就是有很多長輩不願意做手術。

 

他最近就有一起病例,是一位65歲婦女膝關節嚴重畸形,病患早在10年前就應該手術,但一拖10年,讓疼痛和不便一再交織於生活中,直到最近才置換人工膝關節。患者手術後十分滿意,這才體認到自己應該早點手術,以迎向健康生活。而這樣的病例,他遇過太多,每一個都讓他堅定推動健康老化的信念。

 

「小耳」成特徵,成守護長輩良醫代號

 

至於阿公阿嬤們常以「小耳醫師」來稱呼他,王守吉卻一點都不在意。他笑說,如果自己在意,大可去整形重建;事實上他也曾在理髮時,被理髮師詢問是否要遮掩,他也認為不需要,順其自然就好。

 

▲王守吉天生左耳「小耳症」,雖一耳聽不見,卻用一顆心傾聽,成為病人心中的良醫。

 

王守吉認為,左耳患有小耳症,是自己一出生就有的天生外耳異常,即使左耳聽不到,靠著右耳傾聽,也沒有什麼困擾。儘管他小時候曾被嘲諷,但並沒有影響他的生活,反倒認為這已成為他的面容特徵,或許變成某些病人的記憶,是很自然的事。

 

在眾人眼中,「小耳醫師」並非負面稱呼,而是一種身體特徵昇華而成的良醫代號。而對於獲頒資深典範醫師獎,王守吉也不談榮耀,只說:「我只是做我覺得對的事。」對於長輩來說,他就是那位用一隻耳朵及一顆心,傾聽病人的醫師。

 

延伸閱讀:

她從菲律賓來台行醫,守護恆春26年!曾是半島唯一婦醫,洗腎到一半拔針去救人:只要能動就要助人​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