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3
郭美懿
婚姻從來不只是兩個人的事,還會牽涉到雙方家庭的關係相處,常聽老一輩說:「有了媳婦,就像多了一個女兒」,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名女網友在網路發文,表示正與未婚夫籌備婚禮,某日與未來公婆吃飯談論婚禮細節,原本還很融洽,但未來婆婆卻突然撂話「媳婦永遠不會變成女兒」,讓她直覺被「下馬威」,感到錯愕又受傷。
閱讀更多
2023-07-12
商沛宇
妮芙是我到癌症醫院工作後,接觸到的第一位年輕病友,也是我和門診個案管理師合作的開端。個管師將妮芙轉介給我時,告訴我,大學剛畢業的妮芙幾個月前因為久咳不癒就醫,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最近又發現癌細胞轉移到骨頭,需要緊急住院動手術。
閱讀更多
2023-07-12
今周刊編輯團隊
6月15日,成衣股王儒鴻召開股東會,董事長洪鎮海一句「我做到明年6月30日!」的退休宣言,在市場投下震撼彈。
閱讀更多
2023-07-07
許峰源
但我的生命閱歷讓我相信,對人保持善念、善解,盡己所能善待他人,好像總會有一些比較好的發展與結果。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困難而做錯事,但內心深處也都有著一顆充滿向善力量的太陽;或許一時被烏雲遮蔽了,但無論烏雲再厚,太陽一直都在。
閱讀更多
2023-07-07
李易紓整理
5天前才在IG發文人在南韓仁川機場的47歲藝人洪曉蕾,週二(7/4)媒體卻爆出她正在西班牙馬德里當地醫院插管治療,且需要休息2-7天才能恢復,病因則是扁桃腺發炎。前夫王世均第一時間飛抵馬德里,週五(7/7)他透過臉書表示,洪曉蕾手術後已經清醒,他說週四(7/6)晚上醫生會診後認為雖然病情有好轉,但還是認為有膿決定動刀,從口腔內清創,洪曉蕾清醒後只說很抱歉麻煩大家了,非常感謝各界關心。(原文刊登於7/5,更新時間為7/7)
閱讀更多
2023-07-07
亞瑟.布魯克斯
美國公衛署長莫西(Vivek Murthy)曾說過:「在我看診的歲月,最常見的問題不是心臟病或糖尿病,而是孤獨。」孤獨感的危害等同一天抽15根菸。
閱讀更多
2023-07-07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91
Q:我是建宏,今年49歲,老婆41歲,結婚18年,育有14歲 兒子 與10歲女兒;我想請教的是,我老婆在外面有男人了,我不在乎她跟那男人有肉體關係,但很怕影響家庭現在的安定,擔心孩子們因我們離婚受累,只要我一個人忍耐就好了,但想到這樣就完全無法想像我們家或我個人人生的未來,一片昏黑,這樣真的會對孩子好嗎?我想不通!我老婆在懷老大時,因身體狀況不穩定辭去工作,直到2年前女兒比較大了才又出去上班。她重回職場後精神抖擻,原本為她開心,但跟同事聚餐或加班等不斷增加,晚上很晚才回家,幾乎都是我趕回家給孩子們做晚飯或拜託我爸媽幫忙。我雖覺有異樣,但一直沒追究,最近她常陷入低潮,甚至對孩子們莫名其妙發脾氣,我要她坦誠說出煩惱,畢竟我們是家人,我可以承受任何狀況,老婆才說出她跟職場一位與我同齡的男上司發生關係。她說,上司不僅工作上溫柔體貼,私下也把她當女人對待,但那男人討厭小孩,才會至今未婚。她想離婚跟那男人在一起,但孩子成為障礙,也擔心那男人花心,在一起也不會幸福,不知如何是好,為此相當痛苦!我跟老婆平日相處還算不錯,但我原本就對性愛比較淡薄,從懷上女兒之後,跟老婆之間就沒有任何肉體關係,早沒把她當女人看。或許是不感覺到她有魅力,或許工作壓力,只想有點成績,將來可以獨立創業,沒有多想女人或性愛的事;也因此她跟別人上床,我不大意外,居然也不嫉妒,不在乎的程度連我自己也意外!但我很怕離婚會對孩子造成陰影,雖然我覺得可以由我扶養孩子,我父母也還有體力可以幫忙照顧,但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可憐,所以我無法下定決心離婚。我當下是跟老婆說他們可以繼續交往,反正對方並不想結婚,別讓孩子們或任何人察覺就好。雖然我覺悟為了孩子,自己忍耐一切,跟老婆當假面夫妻、只當共同育兒的朋友也OK,但真的說出來後,反而覺得如果自己的人生變這樣,恐怕無法跟以前一樣有衝勁,對孩子們也不好?我到底應不應該為了孩子而忍耐,維持這樣的虛假婚姻呢?
閱讀更多
2023-07-06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婆媳關係是一個家庭中最特殊,又牽扯涉廣的關係狀態,我們鮮少接收到比較正向的婆媳關係,通常聽到的是媳婦需要咬牙忍耐、披荊斬棘、調整自己才能在嫁入的婆家裡生存下去。當媳婦經歷諸多苦難,終於「熬」成婆時,那些內在酸甜苦辣、心裡的傷好像就突然可以有一個出口了!
閱讀更多
2023-07-05
優照護
他們三兄妹都出國留學,老大當了醫師,老二成了名校教授,老三任職知名公司高階經理,而且都拿了綠卡定居在美國,只有老四勉強上了私立大學,畢業後也沒有理想工作。雖然老四上班收入不高,卻很捨得為父母花錢,假日有空也不時帶著他們到處去玩,兩夫妻以前覺得,老四怎麼不太成材?現在卻發現只剩他一個陪在身邊了。
閱讀更多
2023-07-04
鄭閔聲
編按: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前列腺(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中排名第五,死亡率則同樣位居第五位,長期觀察排名更有往前趨勢,近40年來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增加約70倍,死亡率則加約20倍,並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近年不少名人飽受攝護腺癌之苦,包括藝人余天、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衛教專家潘懷宗、以及作家李家同等;而太電前董事長孫道存更在2021年因攝護腺癌惡化離世。攝護腺癌是個進展緩慢的癌症,早期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在發現攝護腺癌時,常常已經進入晚期,甚至轉移到骨頭、肺臟、肝臟、腎上腺等處,會出現骨頭轉移、內臟轉移的,屬於進展較快速、惡性度較高的高風險攝護腺癌。想要早期發現攝護腺癌,新光醫院董事、亞洲泌尿外科醫學會秘書長邱文祥表示,有一種很好的血液腫瘤標記「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固定抽血檢驗,當PSA異常升高,下一步就是要進行攝護腺切片,因為第一期攝護腺癌的10年存活率可達95%,如果早期發現,就不必擔心會死於攝護腺癌。(原文刊載於2021/3/10,更新時間為2023/7/4)
閱讀更多
29/ 30
第 2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