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
李易紓整理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於周一(2/27)上午8點55分辭世,享耆壽97歲。1926年出生的辜寬敏,是台灣望族鹿港辜家成員,其台獨立場鮮明,已逝前海基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辜振甫是他同父異母的兄長。台北榮總表示,辜寬敏是住院中過世,是否為肺腺癌等病況細節不便說明。據研究統計,近7成肺癌比例屬於肺腺癌類型。早期肺腺癌,常被形容為「靜悄悄」的癌症,多數肺腺癌患者,本身無抽菸習慣、不焚香拜拜,也沒有天天下廚,加上症狀與大部分肺疾病相似,而常被忽略,一旦診斷出來時,往往已是晚期。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特別提到,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肺癌已經蟬聯多年,男女癌症死亡第一名都是肺癌,不是抽菸才會罹患肺癌,二手菸、廚房油煙也都是成因,特別是「非抽菸」而罹患肺癌的比例逐漸攀升。陳晉興說,「我們的肺就像冷氣機的濾網,冷氣機可以洗,我們的肺只有一個、要跟著到老,民眾要重視空汙對肺癌的影響,而且定期做肺癌篩檢,也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只有LDCT可以提早救命」。
閱讀更多
2023-02-03
照護線上
50多歲的王先生因為反覆發燒、走路會喘、骨頭疼痛而就醫,檢查發現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接受化學治療後,狀況比較穩定,但在準備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前,疾病便復發了。「當時告知患者,可能要再做化學治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主任蕭惠樺醫師回憶,「但是因為之前做化學治療時,身體狀況很多,甚至還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所以患者非常不願意再做化學治療。」
閱讀更多
2023-02-03
照護線上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黃駿逸醫師來到照護線上。黃駿逸醫師:大家好,我是黃駿逸醫師。劉育志醫師:請問B型肝炎患者產生肝癌後,他的B型肝炎要如何治療?
閱讀更多
2023-02-01
郭美懿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位超過65歲,加上少子化影響,讓越來越多人提前關注老年的退休理財與長照規劃。日前一名女網友表示,家裡有個失能需要長照的老人,但發現一個月的長照費用要5~6萬元,因此上網求助:「萬一我老了怎麼辦?一般家庭或是獨生子女要怎麼負擔?」
閱讀更多
2023-01-16
癌症希望基金會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每年超過1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根據統計,有高達6至9成的乳癌病人飽受癌因性疲憊所苦,甚至有人因為虛弱、沒有元氣,想放棄治療。癌因性疲憊可以透過運動、飲食等非藥物方法,以及藥物來改善,乳癌姊妹千萬不要被癌因性疲憊打敗。
閱讀更多
2023-01-16
NOW健康
現年60歲的王先生(化名)曾因甲狀腺乳突癌接受局部切除、碘131治療。然而,某次定期追蹤卻發現腫瘤指數異常上升,確認為甲狀腺癌復發,便再次施以局部切除搭配碘131治療。不料不久後腫瘤指數仍持續上升,又再度復發……
閱讀更多
2022-12-29
郭美懿
國健署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民國109年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前一年再快轉1秒;至於10大癌症排行榜部分,「大腸癌」更是連續第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蟬聯「癌王」寶座。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大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疫情爆發3年降低民眾就醫意願,接受檢查的人也大幅降低,如今疫情緩解封,預估2023年大腸直腸癌病患恐海嘯般來襲!他呼籲民眾發現身體異樣就該就醫檢查,若及早發現,前3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
閱讀更多
2022-12-20
郭美懿
「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後悔!我沒辦法叫癌細胞消失,但我希望可以跟我愛的人好好說再見。」28歲的癌末患者陳雅君,歷經5年多的抗癌治療,最終仍無法阻止癌細胞擴散。在得知藥物治療已到達限度,她決定為自己辦一場「生前告別式」,邀集至親好友齊聚,一起聊從前、好好說再見。
閱讀更多
2022-12-18
翁申霖 整理
過去曾是《聯合晚報》、《中時晚報》記者,後來踏入政治評論界,闖出一番名號的政治評論家陳立宏,2015年確診第四期腦癌,儘管醫生透過「開頭爐、摘腦瘤」想跟死神搶命,他卻仍在2017年不幸逝世,知名主持人鄭弘儀近日在《新聞挖挖哇》揭露陳立宏生前因一場場車禍,發現「異狀」到醫院檢查後才得知長腦瘤。
閱讀更多
2022-11-15
郭美懿整理
56歲的朱光恩醫師是國內腸胃病灶權威,曾隨前總統陳水扁出訪中南美友邦,赴帛琉駐點醫療。他笑稱自己從擔任住院醫師起就對腸胃專科感興趣,行醫20多年來看過9萬人次的大腸鏡,「看了9萬個屁股、9萬個腸子。」在他的臨床經驗中,發現運動員的腸道「最漂亮」,可見規律運動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
閱讀更多
11/ 30
第 11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