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約有近萬人罹患肝癌。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成為 B 型肝炎病毒罹患者,2成為 C 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所以,肝臟疾病堪稱是臺灣的國病。為維護國人健康和減低肝硬化與肝癌的罹患率,肝炎的防治實為當務之急。
肝炎是肝臟受到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酒精、藥物或化學物質傷害、或免疫失調等所引起之肝細胞發炎或壞死的疾病。主要分類包括具傳染性的病毒 ( 又分 成 A、B、C、D、E 型幾種 ) 性肝炎,及不具傳染性的 酒精、藥物 ( 療黴舒、中藥…等 ) 或脂肪堆積所引起之肝炎。以下向大家簡介兩種國人最常見的 (B 型及 C 型 ) 病毒性肝炎。
在台灣約有 230 萬人罹患 B 型肝炎,約有 40~70 萬人罹患 C 型肝炎。這2種肝炎病毒都是透過體液或血液來傳染。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途徑可分成垂直及水平接觸傳染。國人感染 B型肝炎的主要途徑多為母子垂直 感染,而 C型肝炎病毒主要係經由血液而感染。目前,B型肝炎病毒已有疫苗可以接種預防;但 C 型肝炎病毒仍無疫苗保護。
肝炎三部曲 ( 肝炎 → 肝硬化 → 肝癌 ) 是多數大眾所能認知的。肝炎初期的發作通常是無明顯症狀,等到 有異常時大多已出現肝硬化,甚至發生肝癌。通常病人會以腹部不適、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等情形來就醫。若能及早診斷、併定期檢查及追蹤治療,將能減少轉變成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定期追蹤檢查是肝炎的防治重點。B 型肝炎 (HBsAg 陽性 ) 及 C 型肝炎 (Anti-HCV 陽性 ) 患者經確診後,應於門診時追蹤其肝臟指數及腫瘤指數有無異常及變化,並遵從專業醫師之指示 ( 持續追蹤或接受治療 )。此外,肝臟超音波檢查也是例行追蹤之要項。若是發現肝臟有新生之病灶,醫師會視病況需求而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之檢查。
C 型肝炎病人若在門診追蹤時發現其肝功能異常,且偵測到血液有 C 型肝炎病毒者,即可接受健保給付之治療 ( 每週注射一次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抗病毒藥 物 )。而治療的效果則因病人身體的多種因素 ( 包括肝 臟狀態、IL28B 基因型等 ) 而有異。普遍來看,國人的基因型治療效果可以達到持續性病毒反應清除 (SVR; 痊癒 ) 者約有 50~80%。雖然治療的過程可能會伴隨一些副作用 ( 如感冒類似症狀等 ),但會隨著治療時間週期拉長而減緩。
而目前健保給付 B 型肝炎的治療藥物可分為兩類:口服抗病毒藥物及長效型干擾素。比較兩者的治療特性,口服抗病毒藥物對肝指數的回復正常有較好的效 力。但需持續服藥,因一旦中斷用藥,產生病毒復發的比率極高。長效型干擾素則是透過免疫調節的方式,阻斷 B 型肝炎病毒的複製。藉由持續性的免疫調控,對於不想終身服藥的患者是個機會。
B型肝炎治療的短程臨床目標是改善病患症狀,使其生化指數進步、肝臟組織 發炎緩解、血清 HBV-DNA 含量下降、E 抗原 (HBe-Ag) 陽性轉為 E 抗體 (anti-HBe) 陽性、S 抗原 (HBs-Ag) 轉為陰性。而長程目標則是防止避免急性發作、肝代償不全及肝 衰竭、肝硬化、與肝癌。而B肝治療的終極目標是患者生活品質良好,得以延年益壽。
原文出處:http://www.tmuh.org.tw/tmuh_web/health_paper/104_1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