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維夫:垃圾可成黃金的創新城市

特拉維夫:垃圾可成黃金的創新城市

當飛機緩緩下降在特拉維夫的本古裡安國際機場(Ben Gurion Airport),雲層漸散,一個被形形色色廢棄塑膠瓶覆蓋的隆起空地映在眼底。或許你疑惑了⋯⋯以色列這個以旱地滴灌技術聞名世界的國家,怎會任憑市民隨意丟棄環境殺手的塑膠瓶,而且面積如此之大?



其實,你看到的是塑膠瓶做的圓拱地景,一個在赫里亞掩埋場垃圾山頂上,點燃了大型生態公園計畫藝術策展的創作之一。別人用摩天樓形塑城市地標,特拉維夫用垃圾公園傳達市民的顛覆性思考精神。

預料在二○二○年全區完工後,它在景觀設計史上,可與紐約將廢棄鐵道重生成都市動脈的空中公園(Highline Park)齊名。它徹底呈現了特拉維夫人「垃圾可成黃金」的城市創新精神。圓拱地景,揚棄絢麗的人造景觀,用日常恣意丟棄的塑膠瓶形塑景觀大門;提醒環保之餘,更述說這是未來整個公園生態工程概念的小縮影。

它可謂對全球地標建築的新世代意義立下典範,用巨資創造摩天高樓的城市競爭法則,早該成為過去式。以色列前總理艾里爾.夏隆(Ariel Sharon)在計畫過程中,誓言要讓這個公園成為國際觀光客必到之地,有如西班牙的畢爾包博物館、紐約的自由女神像等知名地標。

從垃圾山變成公民地標

赫里亞並不是讓你拍照、打卡完就走的視覺性地標。完工之後,在這個佔地廣達紐約中央公園三倍大的園區漫步,你將感受到這是一個公民共享的地標。從有形景觀到看不見的能源再生系統,它是特拉維夫「顛覆性創新精神」的城市櫥窗。

一九九七年,前以色列博物館館長魏爾博士(Dr. Martin Weyl)看不過去這臭氣沖天的垃圾山,竟是多數外國旅客在飛機降落時對以色列的第一印象。天真的他,以過去的策展經驗,自發性邀請國內外的藝術家親自爬上山頂,發想讓垃圾成

為藝術的可能。這個漫天幻想的成果展,開始吸引媒體的報導與政府的重視,進而得到當時總理夏隆的全力支持,也催生了後來在二○○四年,由德國景觀建築師彼得.拉茲(Peter Latz)勝出的生態公園設計。

二○二○年完工後,將在二十一世紀誕生一個連結全市再生能源系統的創新公園,更立下新世代景觀設計的典範。它終結了十九世紀在世界知名大型都市公園(如紐約中央公園)的建造後,景觀建築師在都市環境的靜默。在計畫過程中,夏隆力抗地產開發商意圖將這片巨大土地化為集合住宅的商業利益,讓它成為市民共享的綠地,而非落入貪婪的資產公司手中。為了紀念前總理的努力,它成了「艾里爾.夏隆公園」(Ariel Sharon Park)。

雖說垃圾山的功能在一九九八年畫下休止符,拉茲規劃的公園在興建過渡期間,成了垃圾的移轉基地。城內的廢棄物,在這裡分類之後,被送往回收中心。透過收集分解有機廢棄物取得的甲烷,足以供給整座回收廠設施的發電量,也將多餘的電力賣給特拉維夫的電力公司。一座垃圾山已被賦予再生意義,它不甚光彩的過去,在未來的特拉維夫,扮演的是當代人類在生活中面對問題的積極角色。

國家的客觀條件,造就從限制看見可能的天然創業性格

垃圾山可以成為花香鳥語的生態公園,如此的烽火張力造就獨特性格。

華爾街日報說:「特拉維夫是全球繼矽谷最創新的城市。」這個以色列大城,相較於耶路薩冷,少了些政治的糾結,多了些在敵國環繞下所生成的正向思考性格。當政治中心於一九四九年遷至耶路薩冷之後,特拉維夫不讓政治難解的張力成了自己的絆腳石,傾全力發展為現代城市。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讓它成為充滿生活能量的不夜城及創新城市!

與台灣相比,以色列沒有天然資源,人口不及三分之一,面積不到百分之七十,更是周邊隨時可能燃起戰火的國家。特拉維夫這個面積不到台北市五分之一的城市,不只走出自己的優勢,也在文化迥異的中東地區展現出一支獨秀之姿。

在丹恩.席諾(Dan Senor)及所羅.辛格(Saul Singer)的著作《新創企業之國》(Start-Up Nation)提到:「以色列自從建國後的一切客觀條件,都如同一般新創事業捉襟見肘的狀況。」然而這些客觀的限制條件,造就了以色列人DNA裡的創業優勢──從匱乏中看見替代道路,從不確定中展現果決的行動力。

以色列人喜歡用源於意第緒語的Chutzpah一詞,來精準形容特拉維夫的的創業性格:別具膽識的自信。

Chutzpah性格普遍存在年輕人身上,當他們看到任何停滯不前的狀態時,與其點出問題,他們會自行開發可行的解決方式來面對問題。這種態度創造了跳脫既有框架思考的顛覆性創新,也大幅提高成功的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城市身處在極不適耕種的沙丘上,以色列人順勢將它發展不受天然條件限制的商業及科學研究的重鎮,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書名:品牌.城市:從風格生活再造城市DNA 

獨樹一格的lifestyle 是形塑城市品牌的核心元素。它讓一群對生活有共同信仰的人移居,並在獨特的信仰價值下,發展出獨特的在地產業,活化在地發展。與其探討複製大都市的表象,更重要的是了解現代都市發展的領航者,到底是蘊含著怎樣的lifestyle,因此讓人憧憬。
 
深感台灣需要一個有別於世界大城市的舊時代城鄉發展方法,作者提出了七個城市趨勢關鍵字:創新、生態、農業、宜居、品味、藝術與新興。希望從世界各地區的十七個指標城市,深入了解它們如何塑立自己的品牌價值,找出新的城鄉發展典範。  

作者:黃金樺
出版社:商周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