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胺治療退化性關節有效嗎?這6種人服用要注意!

葡萄糖胺治療退化性關節有效嗎?這6種人服用要注意!

葡萄糖胺這項產品跟退化性關節炎在市場上幾乎是被劃上等號。各式各樣葡萄糖胺的相關保健食品琳琅滿目、從葡萄糖胺液體、葡萄糖胺錠甚至到擦的葡萄糖胺都有人在賣。

根據遠見雜誌報導,膠原蛋白、葡萄糖胺、鈣片這類訴求跟「骨關節」有關的保健產品,在台灣市場產值就高達 42 億元!

 

薑黃以及椰子油都是國內保健食品的當紅商品,但葡萄糖胺對於治療或緩解退化性關節炎,到底有什麼效果呢?

 

在醫學上我們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今天就讓 MedPartner 團隊的營養師和醫師一起回顧文獻告訴你,對於這類產品,你可以相信到什麼程度吧!

 

葡萄糖胺是什麼?跟退化性關節炎有什麼關係?

 

退化性關節炎是大腿和小腿之間,膝蓋的關節軟骨退化所造成的疾病。

 

現代人肥胖比率增加、活得也比較久,這類因為壓力磨損及退化流失的疾病發生率自然就逐漸升高。

 

透過醫學影像的檢查,可以發現軟骨的磨損、關節腔的縮小,臨床上則會出現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可能會變形

 

如果想改善這個狀況,減少關節的磨損以及增加關節軟骨的增生,或增加關節液的潤滑,都是可行的方向。

 

如果關節已經磨損了,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是常見的治療方式,臨床上也有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增加潤滑的治療方式。

 

因為葡萄糖胺就是組成關節軟骨的成份之一,人體可以自行合成,因此數十年前開始,葡萄糖胺開始被認為有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潛力,一系列的產品以及相關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葡萄糖胺( 2-amino-2-deoxy-D-glucose )是從幾丁質( chitin )而來的一種氨基單醣( aminomonosaccharide ),而幾丁質可以在部分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外骨骼中發現,這樣講大家可能沒啥概念,蝦殼就是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外骨骼。

 

目前大家吃的葡萄糖胺大多都是從蝦蟹的外殼或是蕈類、細菌發酵而來的喔!天然食物中除了蝦、蟹類的殼或貝殼中可提煉出葡萄糖胺,某些菌類當中也含有葡萄糖胺( Ref 17 ),但畢竟我們平時吃蝦蟹類的時候不會帶殼吃,更不可能有人沒事去啃貝殼,也不會為了攝取葡萄糖胺而吃菌類,因此,想從天然食物當中攝取葡萄糖胺,實際上不太可行。

 

既然從食物中難以獲取,接下來要了解的就是「到底要不要額外補充」的問題啦!

 

葡萄糖胺是結締組織、軟骨、韌帶當中必須的一種非細胞成分,主要包括了三種型式( Ref 1 ):

◆ 硫酸鹽葡萄糖胺( glucosamine sulfate )

◆ 鹽酸鹽葡萄糖胺( 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

◆ N-乙醯葡萄糖胺 ( N-acetylglucosamine )。

 

至今所有葡萄糖胺的相關研究中,較可能有作用的是「硫酸鹽」形式的葡萄糖胺。

 

目前國內硫酸鹽型式的葡萄糖胺被視為醫師、藥師指示藥品來管理(不需處方籤),只有口服的劑型,用於緩解退化性關節炎之疼痛,但並沒有被製作成外用的劑型。

 

其他形式的葡萄糖胺目前為止被視為「食品」來管理,也就是說除了硫酸鹽葡萄糖胺( glucosamine sulfate )以外的形式,不管是吃的還是擦的,以政府的立場只需要安全就可以,並不需要證明它有效,但法令上也不能宣稱有療效

 

雖然法令規定不能宣稱療效,但這些產品到底有沒有效啊?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研究結果是怎麼說吧!

 

以下因爲針對研究做的整理,是給醫療同業參考用,大家閱讀起來可能會有些吃力,可以看粗體字就能抓到你該知道的重點囉!

 

葡萄糖胺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如何?醫界是怎麼建議的呢?

 

有關葡萄萄胺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有效性上,一直都有所爭議。

 

在早期的研究中,有不少都指出葡萄糖胺對於緩解疼痛以及改善功能有效。

 

但在比較近期的研究,則紛紛出現跟早期研究不一致的結果,從 2008 到 2013 年相關的治療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

 

其中鹽酸鹽葡萄糖胺這類的產品,在嚴謹回顧文獻後,發現對於疼痛均沒有改善效果,而實證醫學網站 UpToDate 甚至是直接不建議骨關節炎患者使用鹽酸鹽葡萄糖胺

 

也就是說,依照截至目前的證據,如果你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並不會特別反對你吃葡萄糖胺產品,但不要期待會有療效,並且這些相關研究與醫學會的共識,也都不建議醫師主動使用葡萄糖胺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如果你吃的是鹽酸鹽葡萄糖胺的話,請省下來吧,那對你沒好處

 

 

以下是相關研究整理,供專業人士參考:

 

建不建議關節炎患者使用葡萄糖胺?

 

葡萄糖胺的使用至今仍是有爭議性的,正反兩面的意見都有。

 

建議使用:

 

◆ 歐洲預防風濕病聯盟在 2007 年針對手部骨關節炎提出的建議:本篇總共審視了 15 篇隨機對照實驗,而 15 篇當中有 14 篇使用的都是硫酸鹽葡萄糖胺,1 篇使用鹽酸鹽葡萄糖胺,12 篇針對膝蓋骨關節炎,2 篇針對髖關節及膝蓋關節,1 篇沒有特別針對特定部位。結果顯示攝取葡萄糖胺對於骨關節炎患者而言,減緩疼痛是有效的,但對於改善生理功能或生理僵硬無效( Ref 7 )。

 

◆ 歐洲預防風濕病聯盟在 2005 年針對髖部骨關節炎提出的建議:至 2007 年為止,有許葡萄糖胺的研究,但針對髖部關節炎的則幾乎沒有。在合併髖關節及膝關節炎的研究當中,以葡萄糖胺介入對於改善疼痛以及功能是顯著的。( Ref 8 )

 

◆ 歐洲預防風濕病聯盟在 2003 年針對膝蓋骨關節炎提出的建議:與上述兩篇指引類似,研究者對於許多葡萄糖胺與膝蓋骨關節炎的研究作統計分析後指出葡萄糖胺對於改善疼痛是有效的,但須看疼疾病的嚴重程度而定,中度到重度的病患以葡萄糖胺介入則無效( Ref 9 )。

 

◆ 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協會在 2007 年針對髖關節及膝骨關節炎提出的指南:本篇指引中提到,審視 20 篇隨機對照實驗後發現,若以 Lequesne 量表做為評估工具,則顯示葡萄糖胺對於膝蓋疼痛可改善 28% ,對功能也可改善 21% ;但若以 WOMAC 量表則在疼痛及功能上都沒有改善效果( Ref 10 )。

 

不建議使用:

 

◆ 美國風濕病學會 2012 年發表的骨關節炎非藥理學及藥理學建議( Ref 3 )。

 

◆ 美國物理治療協會的整形外科 2009 年發表的指南:指南當中提到截至 2009 年的各項葡萄糖胺相關研究結果都不一致,其中顯示有效的研究都是短期對於疼痛或功能的改善而非長期,因此不建議使用( Ref 4 )。

 

◆ 美國骨科醫師學會 2013 年發表的膝蓋骨關節炎治療指引:本指引綜合了 12 篇葡萄糖胺與膝關節炎的研究進行統計分析,認為葡萄糖胺對於改善膝關節炎沒有顯著的效果( Ref 5 )。

 

◆ 英國皇家醫師學院於 2008 年發表的成人骨關節炎指引:本指引當中提到硫酸鹽葡萄糖胺對於骨關節炎似乎有減緩疼痛的效果,但當時因為英國還沒有許可硫酸鹽葡萄糖胺的使用,因此本指引並不建議使用。而當時在英國可以使用的鹽酸鹽葡萄糖胺則是在多個研究當中都無法達到顯著的效果( Ref 6 )。

 

若細看上述各指引的建議不難發現,建議使用葡萄糖胺的前三篇指引都來自於同一個組織,且建議可使用葡萄糖胺的指引年代都距離十年以上,葡萄糖胺在十年前的確似乎是骨關節炎患者的一大福音,在找文獻的時候,筆者也發現距今超過十年的葡萄糖胺相關研究看起來似乎對於改善骨關節炎的症狀都是有效的,但隨著時代推進,研究越來越多,發現效果似乎不是這麼顯著,因此 2008 到 2013 年的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十年前就有一篇回顧文章探討為何葡萄糖胺與骨關節炎相關研究的結果總是不一致,本篇論文當中海選了 128 篇關於葡萄糖胺的研究,排除掉研究設計不夠精良的研究,最後留下 15 篇雙盲的隨機對照實驗型研究做統計分析,發現若以鹽酸鹽葡萄糖胺為供應形式對於疼痛均沒有改善效果,與本文獻回顧持有相同意見的是實證醫學網站 UpToDate,它們直接不建議骨關節炎患者使用鹽酸鹽葡萄糖胺;而以硫酸鹽葡萄糖胺為供應形式則研究結果差異性很大,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研究都有廠商介入,因此並不能作為良好的參考指標( Ref 11 )。

 

較新的研究

 

◆ 一篇 2015 年發表的雙盲隨機分組實驗以 605 位慢性膝蓋疼痛並且有脛骨股骨狹窄的 45-75 歲中老年人做為受試者,分成四組,第一組為攝取安慰劑的控制組、第二組到第四組分別為攝取 1500 毫克硫酸鹽葡萄糖胺、攝取 800 毫克硫酸鹽軟骨素、攝取硫酸鹽葡萄糖胺加硫酸鹽軟骨素的實驗組,並進行為期兩年的追蹤,以 WOMAC 量表評估膝痛症狀以及生理功能,並且以X光測量膝蓋空間狹窄狀況,在介入前、介入後一年及介入後兩年分別進行評估,最終完整完成實驗的有 502 位受試者。

結果發現合併葡萄糖胺以及軟骨素的組別在介入兩年後,關節空間狹窄狀況比控制組顯著減少了 0.1mm ,其他各組間的關節空間狹窄狀況在介入一年後或兩年後均沒有顯著差異;而在膝蓋疼痛感或生理功能的部分,各組之間無論在介入一年後或兩年後亦沒有顯著差異( Ref 2 )。
 

◆ 一篇 2014 年發表的雙盲隨機分組實驗以606位骨關節炎患者做為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攝取 200 毫克的 NSAID 藥物 celecoxib ,一組攝取 1500 毫克鹽酸鹽葡萄糖胺加上 1200 毫克硫酸鹽軟骨素,介入時間總共六個月,最後完成實驗的受試者分別為 240 人及 225 人。

結果發現兩組在 WOMAC 疼痛分數分別減少 185.7 以及 186.8 ,兩組間沒有顯著差異;在完成 OMERACT-OARSI 標準的受試者當中,兩組的關節腫脹都減少了超過 50% ,其他各項結果兩組之間也都沒有差異性。因此本篇研究認為結合葡萄糖胺以及軟骨素的治療與 NSAID 藥物同樣有效( Ref 16 )。

近期的研究似乎都傾向將葡萄糖胺以及軟骨素合併使用,而由上述兩篇研究看起來,似乎合併兩者的治療對於骨關節炎是有部分好處,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篇研究設計當中沒有攝取安慰劑的控制組,因此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此效果。

 

葡萄糖胺如果要吃,吃多少劑量才安全?有哪些可能副作用?

 

如果你想吃硫酸鹽葡萄糖胺,基本上醫師、藥師不會特別鼓勵,但也不會特別勸阻。

 

而鹽酸鹽葡萄糖胺就真的不用吃了。但到底應該吃多少量呢?在文獻回顧後,服用 1500 毫克的葡萄糖胺就足夠,更多就看不出血中的濃度會繼續有意義地線性增加。

 

雖然大部分研究當中補充葡萄糖胺的副作用似乎很少見,不過仍有少數人攝取後會有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噁心、胃灼熱等等,並且也有少數人經歷過敏反應如血管水腫、氣喘以及光敏感( Ref 1 )。

 

 

以下研究整理供專業人士參考:

 

雖然葡萄糖胺在很早以前就被用來進行各種研究,但直到 2005 年才出現第一篇以人類為受試者的藥物動力學實驗。

 

本篇研究以 12 位健康人為受試者隨機分組,每天分別攝取 750 、 1500 、 3000 毫克的葡萄糖胺,且是一次性給予,結果發現在劑量為 750及 1500 毫克時,葡萄糖胺藥物動力學呈線性關係,而在 3000 毫克時則無。大約在口服攝取的 3-4 個小時之後,血漿中的葡萄糖胺濃度上升到最高值,顯示葡萄糖胺的生物利用率不低,隨後慢慢下降,至 48 小時候幾乎回到基礎值。

 

這 12 位健康受試者原本的血漿葡萄糖胺濃度大約落在 10.4 到 204.0 ng/ml  ( 等同於 0.06 到 1.1 uM )之間,而攝取 1500 毫克葡萄糖胺之後血液濃度最高值約為 10uM ,研究者定義為基礎值的 30 倍。葡萄糖胺的排除半衰期大約為 15 個小時。許多葡萄糖胺的相關研究都是以 1500 毫克作為介入的劑量,本篇研究結果也支持 1500 毫克似乎是個恰當的劑量( Ref 12 )。

 

另外一個葡萄糖胺比較常被討論的是它對於醣類代謝以及胰島素敏感度的相關影響。會有此疑慮的主要理論有兩個,第一個是葡萄糖胺為葡萄糖的代謝產物之一,所以部分說法認為它可能是葡萄糖的來源,但因為人體內由葡萄糖生成葡萄糖胺的途徑當中的酵素是不可逆的,所以此理論並不成立;第二個則是口服攝取的葡萄糖胺會影響原本的六碳糖胺生合成途徑而擾亂內生性的葡萄糖胺,而六碳糖胺生合成途徑一般被認為在人類的血糖恆定扮演著重要角色( Ref 13 )。

 

◆ 一篇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以 54 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受試者,分為攝取安慰劑的控制組及攝取 1500 毫克鹽酸鹽葡萄糖胺的實驗組進行為期 12 週的介入,並且在 0 週、 8 週及 12 週測量空腹血糖值、胰島素、並以 HOMA-IR 以及 QUICKI 評估胰島素敏感性,結果發現在各個時間點,各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因此本篇研究結論為:連續 12 週攝取葡萄糖胺並不會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胰島素抗性有不良影響( Ref 13 )
 

◆ 另外一篇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則以 38 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受試者,分成攝取安慰劑的控制組及攝取 1500 毫克鹽酸鹽葡萄糖胺加上 1200 毫克硫酸鹽軟骨素的實驗組,介入時間為 90 天,並以糖化血色素作為血糖控制指標,結果發現介入 90 天之後兩組的糖化血色素並沒有顯著差異,因此作者下的結論也是葡萄糖胺在 90 天的介入時間下並不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謝( Ref 14 )。
 

◆ 2016 年底才剛發表的一篇研究當中以 407 位 BMI>27 的中年婦女做為受試者,讓病患攝取安慰劑或口服硫酸鹽葡萄糖胺,進行長達 6.5 年的追蹤,並在介入 1 年、 2. 5年、 6.5 年檢測糖化血色素並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長期攝取葡萄糖胺的組別與控制組相較,糖化血色素或是糖尿病的發生率有些微上升的狀況,但並沒有達顯著差異( Ref 15 )。

 

雖然上述前兩個以糖尿病患者為受試者的研究結果都指出葡萄糖胺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不會有影響,但由於介入時間都只有三個月,若更長期使用是否會影響血糖仍為未知數,因此建議若糖尿病患者想攝取葡萄糖胺,還是要與告知醫師並做討論。其他有許多以無糖尿病的健康人為受試者的研究,也都顯示葡萄糖胺似乎不會影響血糖或胰島素抗性。

 

葡萄糖胺適合每個人吃嗎?以下6種人請注意!

 

葡萄糖胺如同所有保健食品,如果想要使用,都一定要「先講究不傷身體,再講究效果」。以下是六種在使用葡萄糖胺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族群。如果真的想服用,請向您的醫師徵詢意見喔!

 

1. 孕婦及哺乳婦:目前葡萄糖胺對於孕婦其哺乳婦的相關安全性仍未知,因此建議孕婦及哺乳婦先不要補充。
 

2. 糖尿病患者:上面我們探討過葡萄糖胺與血糖的關係( Ref 13, 14, 15 ),雖然部分研究顯示葡萄糖胺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不會有負面影響,不過因為介入時間都不算長期,若您是糖尿病患者又想要使用葡萄糖胺,建議還是與您的醫師討論。
 

3. 蝦、蟹、貝類過敏者:因部分葡萄糖胺是提煉自蝦、蟹的殼或貝殼,因此若您對這三樣食物過敏,建議不要攝取以此為來源的葡萄糖胺。
 

4. 眼壓過高者:一篇研究將 17 位受試者分為兩組, A 組的 11 位受試者在開始服用葡萄糖胺前就有測量過眼壓; B 組的 6 位受試者則是在服用葡萄糖胺前沒有測量過眼壓。兩組中每位病患服用的葡萄糖胺劑量不同,但大部分患者每天是服用 1500 毫克。結果發現, A 組的受試者在開始服用葡萄糖胺之後,眼壓顯著提升,停止服用之後眼壓則顯著下降; B 組患者則是在停止服用葡萄糖胺後眼壓顯著下降,若將兩組合併作統計分析,同樣發現停止服用葡萄糖胺之後眼壓有顯著下降的情況( Ref 18 )。
 

5. 高血壓患者:一篇研究中發現讓受試者攝取含有葡萄糖胺的營養補充劑六週之後,受試者的舒張壓顯著下降,收縮壓有下降的趨勢,心跳速率也有上升的趨勢,本篇使用的補充劑除了葡萄糖胺也含有其他成分如軟骨素及膠原蛋白( Ref 19 ),因此不能斷定此結果一定是因為葡萄糖胺所造成。若高血壓患者想要服用葡萄糖胺補充劑,則建議小心監控血壓。
 

6. 肝、腎功能不全者:因安全性未知。

 

另外在服用葡萄糖胺有一點要注意,這類產品大多含鉀鹽或鈉鹽,有特殊疾病在限鉀或限鈉的人,服用時可注意標示,謹慎計算鈉含量。一般正常人建議每日鈉攝取量則是小於2400mg,要注意喔!

 

看完這了落落長的一篇,相信大家對葡萄糖胺都有更正確、更完整的認識啦!

 

如果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請務必就醫尋求完整的評估與治療,保健食品最多只是醫師指示下的輔助角色喔!想單靠保健食品治好退化性關節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啊!

 

保健食品產業的市場及利益驚人,在網路上找到的資訊,很難不受到商業影響。希望這篇文章的整理,能夠讓更多民眾得到幫助,在更清楚理解的狀況下,評估自己是否需要使用葡萄糖胺。

 

大家可別傻傻吃,卻不知道可能的好處與風險啊~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還請在底下幫我們留下一個讚,也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吧!

 

References

  1. Juan Salazar, Luis Bello, Mervin Chávez, Roberto Añez, Joselyn Rojas, and Valmore Bermúdez. Glucosamine for Osteoarthritis: Bi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n Glucose Metabolism. Arthritis Volume 2014, Article ID 432463, 13 pages.

  2. Marlene Fransen, Maria Agaliotis, Lillias Nairn, Milana Votrubec, Lisa Bridgett, Steve Su, Stephen Jan, Lyn March, John Edmonds, Robyn Norton, Mark Woodward, Richard Day. Ann Rheum Dis 2015;74:851–858.

  3. Marc C. Hochberg, Roy D. Altman, Karine Toupin April, Maria Benkhalti, Gordon Guyatt, Jessie Mcgowan, Tanveer Towheed, Vivian Welch, George Wells, and Peter Tugwell.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12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Nonpharmacologic and Pharmacologic Therapies in Osteoarthritis of the Hand, Hip, and Knee.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Vol. 64, No. 4, April 2012, pp 465–474.

  4. Cibulka MT, White DM, Woehrle J, Harris-Hayes M, Enseki K, Fagerson TL, Slover J, Godges JJ. Hip pain and mobility deficits–hip osteoarthriti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link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from the orthopaedic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9 Apr;39(4):A1-25.

  5.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2nd ed Rosemont, IL: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013.

  6. The 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Chronic Conditions. Osteoarthritis: 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 for Care and Management in Adults. London, UK: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2008.

  7. W Zhang, M Doherty, B F Leeb, L Alekseeva, N K Arden, J W Bijlsma, F Dinc¸er, K Dziedzic, HJ H¨auselmann, G Herrero-Beaumont, P Kaklamanis, S Lohmander, E Maheu, E Martı´n-Mola, K Pavelka, L Punzi, S Reiter, J Sautner, J Smolen, G Verbruggen, I Zimmermann-Go´rska. EULAR evidence 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and osteoarthritis: Report of a Task Force of the EULAR Standing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Clinical Studies Including Therapeutics (ESCISIT). Ann Rheum Dis 2007;66:377–388.

  8. W Zhang, M Doherty, N Arden, B Bannwarth, J Bijlsma, K-P Gunther, H J Hauselmann, G Herrero-Beaumont, K Jordan, P Kaklamanis, B Leeb, M Lequesne, S Lohmander, B Mazieres, E Martin-Mola, K Pavelka, A Pendleton, L Punzi, B Swoboda, R Varatojo, G Verbruggen, I Zimmermann-Gorska, M Dougados. EULAR evidence 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p osteoarthritis: report of a task force of the EULAR Standing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Clinical Studies Including Therapeutics (ESCISIT). Ann Rheum Dis 2005;64:669–681.

  9. K M Jordan, N K Arden, M Doherty, B Bannwarth, J W J Bijlsma, P Dieppe, K Gunther, H Hauselmann, G Herrero-Beaumont, P Kaklamanis, S Lohmander, B Leeb, M Lequesne, B Mazieres, E Martin-Mola, K Pavelka, A Pendleton, L Punzi, U Serni, B Swoboda, G Verbruggen, I Zimmerman-Gorska, M Dougados. EULAR Recommendations 2003: an evidence based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Report of a Task Force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Clinical Studies Including Therapeutic Trials (ESCISIT) Ann Rheum Dis 2003;62:1145–1155.

  10. W. Zhang Ph.D., R. W. Moskowitz M.D., G. Nuki M.B., F.R.C.P.*, S. Abramson M.D., R. D. Altman M.D., N. Arden M.D., S. Bierma-Zeinstra M.Sc., Ph.D., K. D. Brandt M.D., P. Croft M.D., M. Doherty M.D., M. Dougados M.D., M. Hochberg M.D., M.P.H., D. J. Hunter M.D., K. Kwoh M.D., L. S. Lohmander M.D. and P. Tugwell M.D. OARSI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p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Part II: OARSI evidence-based, expert consensus guidelines.

  11. S. C. Vlad, M. P. LaValley, T. E. McAlindon, and D. T. Felson, “Glucosamine for pain in osteoarthritis: why do trial results differ?”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vol. 56, no. 7, pp. 2267–2277, 2007.

  12. S. Persiani Ph.D., E. Roda M.D., L. C. Rovati M.D., M. Locatelli Ph.D., G. Giacovelli Ph.D. and A. Roda Ph.D. Glucosamine oral bioavailability and plasma pharmacokinetics after increasing doses of crystalline glucosamine sulfate in man.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05) 13, 1041-1049.

  13. Zohreh Mazloom, Mohammad Hossein Dabbaghmanesh, Mahsa Moazen, Sara Bagheri. Supplementation with Glucosamine Has no Adverse Effects on Glycemic Level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J Health Sci Surveillance Sys October 2015; Vol 3; No 4.

  14. The Effect of Glucosamine Chondroitin Supplementation on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croggie DA1, Albright A, Harris MD. Arch Intern Med. 2003 Jul 14;163(13):1587-90.

  15. Yvonne M.M. Gommans, BSc,Jos Runhaar, PhD, Marloes L. Jacobs, MD, PhD, Sita M.A. Bierma-Zeinstra, PhD. The Effect of Prolonged Glucosamine Usage on HbA1c Levels and New-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Middle-Aged Wo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December 2016.

  16. Marc C Hochberg, Johanne Martel-Pelletier, Jordi Monfort, Ingrid Möller, Juan Ramón Castillo, Nigel Arden, Francis Berenbaum, Francisco J Blanco, Philip G Conaghan, Gema Doménech, Yves Henrotin, Thomas Pap, Pascal Richette, Allen Sawitzke, Patrick du Souich, Jean-Pierre Pelletier, on behalf of the MOVES Investigation Group. Combined chondroitin sulfate and glucosamine for painful knee osteoarthritis: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non-inferiority trial versus celecoxib. Ann Rheum Dis 2015;0:1–8. doi:10.1136/annrheumdis-2014-206792.

  17. Jean-Louis Bresson, Albert Flynn, Marina Heinonen, Karin Hulshof, Hannu Korhonen, Pagona Lagiou, Martinus Løvik, Rosangela Marchelli, Ambroise Martin, Bevan Moseley, Hildegard Przyrembel, Seppo Salminen, John (Sean) J Strain, Stephan Strobel, Inge Tetens, Henk van den Berg, Hendrik van Loveren and Hans Verhagen. Opinion of the safety of 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 from Aspergillus niger as food ingredient. The EFSA Journal (2009) 1099, 1-19.

  18. Ryan K.Murphy, DO, MA, Lecea Ketzler, DO, Robert D. E. Rice,MD, SandraM. Johnson, MD, Mona S. Doss, MA, Edward H. Jaccoma, MD. Oral Glucosamine Supplements as a Possible Ocular Hypertensive Agent. JAMA Ophthalmology July 2013 Volume 131, Number 7 P. 955.

  19. Takeshi Katayoshi, Masakatsu Kageyama, Riyo Kobashi, Junko Minakuchi, Naoko Suzuki b, Tsuyoshi Takara, Tomofumi Negishi, Seika Kamohara, Kentaro Naito.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compound supplement containing glucosamine, chondroitin, and five bioactive ingredients in volunteers with knee joint pain. Personalized Medicine Universe xxx (2016) 1-5.

 

(本文獲「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