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學到老,其實還不夠─我的電影圓夢計畫

活到老學到老,其實還不夠─我的電影圓夢計畫

很多人都希望能夠「活到老,學到老」,但我認為只是「學習」還不夠,一定要督促自己能有一個「成果」。不加上成果的驗收,你一定不容易有持續的熱情,甚至還會找很多藉口半途而廢。

就像我上一篇所提的建議,第三人生必須有一個「能進步」的興趣,除此之外,還應該有一個「能有成果」的學習。有些人的興趣已經持續幾十年了,到了第三人生有更多時間,當然就要更加精益求精。有些人的興趣是在第三人生才開始學習的,那就要把學習的成績交出來。

 

從小愛電影成癡,長年寫影評做筆記

 

我從小非常喜歡看電影,這個興趣持續到現在,迄今狂熱依舊。到今年3月底為止,已經看了超過4800部電影。我自稱「影癡」,而不只是「影迷」,我認為前者是沒時間也要想辦法看電影,後者則是有時間就會看電影。

 

看電影是一個「很難進步」的興趣,除非你最後去拍電影,否則只能說你的鑑賞力或許會提高,但很難把這個進步的程度具體化。

 

當年考大學聯考時,有想過要念電影系,但父母強烈反對,只得作罷。進入大學之後,仍未忘情電影夢,所以在大一暑假期間拍了一部長約10分鐘的8釐米實驗電影《門神》,但完成後自覺手法粗糙拙劣,毫無天分,從此徹底放棄電影「創作」的夢想,只單純做個電影「欣賞」的愛好者。

 

該片因可看到40年前的台北地景,所以有幸成為國家電影中心的館藏,目前可在Youtube上看到。

 

大學時代,受邀在《世界電影》雜誌寫專欄,開啟了寫影評的人生,文章散見當時的各大平面媒體,有時用本名施昇輝,有時用筆名方日光發表,至1988年工作忙碌之後才完全中斷。

 

在公開發表影評之前,我從1976年國三下學期起,就開始在筆記本上寫下對每一部電影的觀後感,並給予評分,至今42年從未間斷,所以才能精確算出目前觀影的數量,這也成為我人生最重要的紀錄。

 

2014年,我將一生看電影時發生的相關故事,寫成一本給電影的情書《一張全票,靠走道》,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我的回憶錄。

 

第三人生不忘夢想,考在職碩士專班圓夢

 

今年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大家說我這麼愛看電影,以前想念電影系又未能如願,何不在進入第三人生之際,去考電影系,圓一個年輕時的未竟之夢?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深受鼓舞,決定要把這件事付諸實施。

 

本來想說電影系的學科成績應該要求不高,豈料目前最夯的台藝大電影系,居然大學指考成績要500分左右才能考上,完全超乎我的想像。

 

此外,有些朋友得知我有這個雄心壯志,雖然都非常支持我,但卻說我不該去考大學部,萬一我真的考上了,可能會讓一個有天份的年輕人落榜,甚至連研究所都不該佔人名額,因為我看來不會真的想拍電影。

 

最後,我接受大家的建議,決定去報考台藝大電影系在職碩士專班,而且入學考試相對容易,只要備妥書面送審資料以及面試即可。

 

下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只是想拿一張電影系的碩士文憑,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念電影系究竟能產生什麼價值?

 

結合金融業背景,畢業協助電影界整合資源

 

雖然第三人生的學習,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就夠了,但我去念書,一定會動用到國家和社會的資源,因此我必須能有貢獻,才對得起我用到的這些資源。

 

畢業之後,我自認絕不可能去拍電影,一來我承認自己沒有天分,二來要投入很多資金,一定會成為沉重的經濟壓力。

 

最後,我決定從我以往從事金融業的背景及經驗切入,並透過我未來對電影實務的學習,希望對現有籌措電影創作資金所面臨的問題提出探討,再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在準備送審資料時,我參考了一些相關的論文,但多半都是企管商學研究所的學生所寫,立場偏向財務面,也就是都是從「資金方」的投資效益去考量,而很少從「創作方」的立場來思考。

 

念電影系,可以讓我多了解創作者的需求,然後為有創作天分但苦缺資金的年輕人,以及有資金但對拍片陌生的投資機構,提供整合雙方的機會,進而對台灣電影界貢獻棉薄之力。

 

活到老學到老還不夠!學到精才能交出成果

 

各位讀者,你當年念書真的就是你最感興趣的科系嗎?如果不是的話,何不像我一樣重回校園,完成自己的興趣呢?如果是的話,那又何妨多念另一個科系呢?畢業取得文憑,就是最具體的「成果」,不是嗎?

 

如果你的學習並不是在學校,所以沒有畢業證書,但或許有結業證明,也一定要努力取得,成為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如果沒有結業證明,就一定要有成果的展示。

 

不要以為「活到老,學到老」就夠了,還要「學到精」。

 

(本文寫於台藝大電影系在職碩士專班面試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