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諮商心理師林靜君
我向來認為,中年轉業要和退休規劃一併進行,這些來自現場民眾的反饋,一次又一次讓我更加確認這個主張。
傳統的職涯發展規劃是線性的,講求的是更快、更多、更好─更快的升遷、更多的薪水、更好的環境。這樣線性的發展思維,適合年輕人較勁、爭勝出,這個時期的經驗累積,是在創造市場價值。
可以說,這個階段是在職場奠定生存的條件。
中年最怕失業、薪資到頂,但「我真的只能這樣嗎?」
職場打滾幾年,確立生存的條件之後,生活的品質要求就會漸漸冒出來。
同時,「我要加這麼多的班嗎?」、「我想要好好的休息」、「主管與同事好難相處,要繼續耗嗎?」、「我離開了,還能賺到這樣的薪水嗎?」這樣的聲音也漸漸出來。
隨著年齡增加,人到中年生活的取捨壓力同時變多,失業風險變高,這時候,做決定和考慮的不再是自己一個人,還有整個家庭。
如果不是被動的失業,而是自己有異動之念時,常會面臨一邊不甘於「難道我就只是這樣?」而想要離開,又一邊擔心「只想到自己會不會太自私?」、「萬一再也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往往沒有意識這些兩難的情境,其實正是在探問「我這個人的價值在哪裡?」
餘生,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問題其實不是工作本身
表面上看似陷在工作裡盤根錯節的困擾,其實問題根源是「找不到扎根的地方」。
如果是這樣,那換工作與否只是假議題,真正要回答的是「如何能夠不枉此生?」,如組織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所提的,「你拿什麼定義自己?」
我們確認生命價值的過程,就是不停的在回答:餘生,你想要什麼?什麼是對你有意義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想轉職,先找到自己的關鍵字!3個問題解開糾結
我與許多想要離職的上班族深談過,有8成以上的人,無法具體回答自己離職後想要做什麼。如果冒然去職,無業的狀態只會讓人更焦慮。
通常這個時候,只要工作狀態沒有威脅到身體健康,我會建議對方再多評估看看,並且確定自己是想要換公司,還是想要轉換行業。
如果是要換公司,要有心理準備,人到中年在原公司的薪資,幾乎是同樣職務的薪資到頂了。不要太高估自己工作經驗的市場價值,先行離職並不利於平行跳槽,大有可能愈換薪水愈低、工作條件愈差。
這時候,不妨問自己3個問題,很多事情就能釐清:
1. 我想要什麼樣的退休生活?
一動不如一靜,先利用現有環境的條件,沉住氣來想下一步要怎麼安排,算算需要賺多少錢,可以過自己想要的退休生活。
2. 我在就業市場的價值如何?
可以先放風聲,測測看市場反應,也可以積極和獵人頭公司接觸,或丟一些履歷表看看。或者,趁此機會發展副業或複業能力,儲備斜槓潛力。
3. 我為什麼想留在這個行業?
你也可以思考,為什麼你願意留在現有的行業,這其中一定有吸引的原因。
案例故事
有一位護理師因為醫院龐大的工作量和人事傾軋,讓她覺得自己再也待不下去了。我們深談過後,她整理出「能幫助到別人」是讓她願意吃苦的原因。
這位護理師平時喜歡練瑜珈,她發現教授瑜珈也是助人行業,於是她利用下班時間,進修高階的瑜珈訓練,計畫10年後取得教師資格,同時也在醫院的瑜珈社團當助教。
重心移轉後,院內的紛擾也就不再是干擾。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間!找到一件「到老都想做的事」
如果已經有想要做的事情,那麼不要猶豫,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間了。
自己想做的事情,通常可以做很久。
這讓我想到朋友紅山椒和小啄木夫妻所做的事,他們剛入中年時,意識到塑化對環境的危害,於是親身實踐非塑生活,並進而推廣。
他們溫柔的以生活物品出發,從早期民具裡尋找可以取代塑膠的用品,例如:鉛桶、棕刷、布衛生棉等,並以「綠兔子」為名在市集擺攤,讓大眾接受自然用品的好。
當時,我問先生小啄木,怕不怕這樣的商品概念被抄襲或競爭,他說,愈多人願意競爭,表示愈多人重視環境問題,是好事,樂觀看待。
太太紅山椒也教編織、染布、製衣,小啄木則用芭樂木、相思木雕刻湯匙、梳子等用品。悠悠10年過去,今年他們還應邀到日本參展。
「找到一件到老都還可以做的事情」,這是我從他們生活所受到的啟發。
所以,如果有憧憬的事物,一定要去嘗試,試了就知道如何修正。
朝理想自己邁進!中年轉業,更能確立生命價值
這過程一定會有很多的挫折,也會懷疑所做的決定是不是正確的,但是就如《愛麗絲夢遊奇境》裡,笑臉貓對愛麗絲說的「你一定能夠到達某個地方,只要你走得夠久的話」。
我們與工作的關係,從「生存條件」到「生活品質維繫」到「生命價值確定」,中年轉業恰恰好是確定自己價值的契機,從改變所做的事情,開始朝理想的自己邁進。
中年開始,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