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諮商心理師林靜君
其實,很有可能問題不是出在生理,而是心理。
看遍各科都沒問題,有可能是「心」病了!
先來看一段精神醫學上描述:「人的心理問題會以生理形式呈現,產生個體覺得身體不舒服,卻找不到生理上的病因。這些問題,個體無法自主控制,也不是自己故意要造成。當醫生無法以生理檢查來證明他們的確有病,因此更形不解與苦惱。」
只要稍留意,你會發現身邊不乏這樣的案例。
尤其,在台灣因為全民健保價格低廉與就醫的方便,有些人常常在醫院各科巡迴、掛號就診,欲查個水落石出。
但因為問題不是出在生理上,從身體生理上自然查不出原因,為此而更擔心惶恐,焦慮的情緒進一步造成身體的不適。
所以,如果總是身體不舒服,看遍醫師都說沒問題,這時要合理懷疑是不是「心」病了。
長期壓力緊繃,痠痛、濕疹、心悸通通來!
這些「心」病可能會以「不明所以」的頭痛、緊張、失眠、肩頸僵硬、痠痛、背痛、過敏、濕疹、胃食道逆流、便祕、腹瀉、頻尿、性慾減退、心悸、手心出汗、食慾不振等等症狀出現。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
身體與心理之間交互運作,機制複雜,問題成因多元。
以神經系統來說,人遇到威脅壓力情境時,身體的交感神經運作旺盛,藉以因應危機;壓力情境解除時,換讓人放鬆的副交感神經活絡,鬆緊之間調節,這是人的自然生理機制。
但如一直在緊繃、情緒不佳等情境下,自然發生失調現象,還會進一步影響到內分泌系統,讓身體出現各種問題。
快退休就沒壓力?中年人生問題特別多!
有一些人會說,「我都已經快要退休了,哪有什麼壓力?」
有一些人會說,「我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壓力。」
有一些人自豪,自己抗壓性很強。
快要退休的人,就沒有壓力嗎?
答案不然。
人生不是只有工作這個項目,而且人到中年問題特別多。身體自然老化的失落、生命去日苦多的喟嘆、一生就要這樣的茫然、未來還能如何的惶恐…,這些會不會形成壓力?
更不要說,空巢期的調適、財務的安排等迫在眉睫問題,這些沒有處理好,都讓人焦慮、憂鬱、恐懼。
處在壓力而沒有自覺,或一昧強要抗壓是危險的。
我曾遇過一位太太,三句話內一定出現愛、慈悲或寬容,性格要求完美,長期深受婆媳不睦困擾,但她都說早已放下不計較。
這位太太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壓力,卻常顳顎關節發炎,最後嚴重到要動刀手術,起因正是她長期「咬緊牙關」,身體緊繃無法放鬆所致。
健康不能只顧一半!心理保健一樣重要
中壯年族群喜歡看健康養生的資訊,熱衷當鍵盤醫生,群組裡大量傳發各式健康訊息,但大多只關注身體上的病痛,忽略了心理健康。要真正過健康生活,身心不能偏廢。
該如何學會處理壓力、焦慮、負面情緒,讓身心都健康?
就如牙齒保健一樣,刷牙天天做能達到最佳效果,蛀牙了就醫處置;心理保健也是一樣,平日運用一些方法解憂化壓,有情緒上困擾過不去,找專業人員求助,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身心科醫師等都能從不同面向提供協助。
天天做這5件事,預防壓力上身好安心!
1. 增加社會互動,多支持與幫助他人
研究顯示,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改善憂鬱的良方,而且還能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給他人一個和煦的微笑,一句小讚美,都能有這樣的功效。
2. 愛的擁抱,多多益善
與喜歡的人擁抱時,大腦會釋放催產素,可降血壓、活絡腦部,增加情緒愉悅的感受。
3. 聽音樂
音樂可以催化、刺激體內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可以引起愉悅、放鬆等感受,網路上甚至有一些古典樂,直接被冠上「多巴胺音樂」名稱供下載。
如果不愛古典樂也沒關係,只要是自己喜愛的音樂,都有差不多的功效。
4. 運動
運動帶來的好處說不完,它能振奮心情,也能帶來愉悅、興奮等感受。
5. 靜坐冥想
冥想可以提升血清素,降低壓力、防止情緒低落、降低憂鬱程度,同時可以使思路清晰。即使只有3~5分鐘,也有相當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