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生人數第一名!你也是高風險族群嗎?

「大腸癌」發生人數第一名!你也是高風險族群嗎?

根據國健署最新106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4個人罹患大腸癌。初期大腸癌幾乎為無症狀的情況下,往往會被忽視,若到了第三期存活率則降至不到6成。

資深藝人賀一航因大腸癌病逝,享壽64歲。大腸癌連續十二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多位資深名人如秀場天王豬哥亮、劇場鬼才李國修,皆不敵大腸癌離世,但大腸癌真的如此可怕嗎?其實大腸癌早期接受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創健預防醫學機構腸胃科主任陳鴻瑋醫師建議,民眾務必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

 

罹患大腸癌高風險族群

 

  1. 家族病史:一等親罹患消化系統癌症(或年輕時檢查出較大的息肉),有較高的風險罹患大腸、直腸癌,可提前安排大腸鏡檢查進行預防。
  2. 年紀: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但是隨著我們的飲食與習慣改變,罹癌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建議定期篩檢,以防錯過診斷治療黃金時期。
  3. 生活飲食:你是否偏愛吃高油脂、高脂肪、燒烤烹調的食物,飲食中缺乏蔬菜纖維或是有著肥胖困擾,以及抽菸、喝酒的習慣?千萬別讓生活習慣成為你的隱形殺手!
  4. 症狀警訊:長年罹患腸胃慢性發炎疾病者,以及出現慢性便秘、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可做糞便潛血檢查預防。

 

腸胃鏡Q&A

 

針對常見問題,創健預防醫學機構腸胃科主任陳鴻瑋醫師整理出以下幾點。

 

Q1 有息肉就等於癌症?

 

一般決定息肉是否會變成癌症,關鍵在於息肉的種類和大小。

 

常見的消化道息肉包括:1. 增生性息肉 2. 腺瘤 3. 發炎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並不會變化成癌症,腺瘤經過長時間在體內長大,較有機會變成癌症(腺癌),越大機率越高。這也是在健康檢查中,我們希望找出的息肉,並提早做處理。另外發炎性息肉是因為組織發炎,形成上皮黏膜外凸,形成癌症的機率非常低。

 

Q2 有家族病史建議幾歲開始檢查?多久做一次?

 

一般建議從30至40歲之間先做一次內視鏡檢查,如果一等親家屬有大腸直腸癌的病史,則建議提早進行腸胃道內視鏡檢查。另外,可以參考家人發病的年紀,在發病年紀提早10至15年左右設定為追蹤年紀。(例如爸爸發現大腸癌年紀為55歲,建議受檢者在40歲左右先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

 

Q3 沒有家族病史,卻罹患腸胃癌症,是否飲食與生活習慣出了問題?如何預防調整?

 

按照上述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以外,生活形態和飲食習慣扮演著重要的因素。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一定要記得多吃高纖而少吃高油脂、油炸及高溫碳烤食物。

 

Q4 曾經檢查有大腸息肉者,建議多久複檢?

 

如果在檢查當中發現息肉,我們還是依照息肉的種類和大小去評估後續追蹤的時間。如果是檢查中發現腺瘤,大小又大於一公分,甚至有進行息肉切除,建議一年後回診追蹤。

 

Q5 無痛腸胃鏡真的完全無感嗎?麻藥退後會不會非常不適?

 

無痛腸胃鏡的確是接近完全無感,現在使用的麻醉藥在麻醉醫師監督下相對安全,麻醉的品質也非常好,麻醉後的不良反應並不常見。

 

Q6 腸胃鏡的術後照顧?

 

一般腸胃鏡檢查後,飲食大致上都可以比照檢查前,慢慢可以清淡飲食為主恢復。有兩個族群受檢者要特別注意。

 

第一,進行過息肉切除的的受檢者,要注意術後是否有血便、急性腹痛的情況;避免在一週內出國或進行下腹部激烈運動。

 

第二,接受無痛檢查的受檢者,術後建議不要獨自操作有危險性的動作,如獨自開車、騎摩托車或操作危險性機械。

 

 (本文獲「創健預防醫學機構」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諮詢專線:02-5556-6789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378號B1(捷運中山國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