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柏全表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含:低纖飲食、抽菸、肥胖、家族基因遺傳、長期自體發炎性腸炎病史等。
從醫師的角度來看,年紀、家族基因遺傳和自體發炎性腸炎病史等因子,是無法改變的;但低纖飲食、抽菸、少運動等因子,則是可以選擇避免、有機會改變的,也就是可以用積極態度來預防大腸癌的因子。
早期篩檢揪出大腸癌,早期治療降低死亡率
不過,陳柏全提醒,民眾很難只靠避免上述危險因子就能完全避免大腸癌的發生,且即使罹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能降低死亡風險。換句話說,除了做到健康生活習慣,早期篩檢的觀念也非常重要。
國健署提供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概念。若大腸癌能在第1-2期時就被診斷出來,及時接受治療,就能降低死亡率。
研究:大腸癌第一期積極治療,存活年與常人無異
陳柏全與成大醫院職業及環境醫學部教授王榮德合作,透過台灣的醫療資料庫進行研究,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指出以台灣目前的醫療水準,如果病人的大腸癌是在第一期被診斷及治療,之後的存活年和同年齡、同性別的一般台灣民眾是沒有差異的。
但若在第二期被診斷及治療,之後的存活年和同年齡、同性別的一般台灣民眾相比,平均會減少1.28年;如果拖到第三期或第四期才被診斷及治療,則平均減少的存活年分別拉大到5.93年及16.42年。
因此,陳柏全認為,如果可以積極篩檢找出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大腸癌,再積極治療,「賺到」的存活年是相當可觀的。提醒民眾,平時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配合定期健康檢查,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