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潛意識中,人的想法最是真實,每個人要想做什麼就一定會產生類似的想法,無法造假或稍加掩飾,比如在夢中,個人意願會肆無忌憚的釋放出來,幾乎沒有人會在夢中這樣告訴自己:「不行,我不能這麼做,我還要考慮其他人的情緒。」夢裡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活,會呈現出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而且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會自我懷疑。
除了做夢,心理學家也會對一些心理疾病的患者進行催眠治療,讓對方將潛意識中的想法全部展現出來。潛意識代表了個人最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在潛意識裡的自己,往往具有更多真實的東西。但人們是否願意像潛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去生活呢?這裡涉及另一個概念:意識。
與潛意識相對應的「意識」,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它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感知及反應,是可以進行推理和選擇的。
比如當我們從夢中醒來並回歸現實時,很多事情會變得身不由己、被現實環境所左右而需要遮遮掩掩,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在刻意隱藏和偽裝,這麼做的目的通常就是在迎合別人的眼光,塑造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在意識之下,很少有人能從容的做自己,因為有各種壓力讓我們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害怕表現出自己的真實形象及性格,也害怕做決策。
我們總是在環顧四周,看看自己適合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在揣測「別人希望我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屈從和身不由己的好脾氣往往會剝奪個人的自主權。
許多人會懊悔「我不應該做業務,我不喜歡打擾別人」,或是「我果然不適合做管理職,我不知道怎麼管理別人,我只想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是去管人」。
當我們又在抱怨自己與工作格格不入的時候,或許更應該想的是:當初為什麼要聽從別人的勸告,沒有堅定自己立場的否定對方想法,而要將命運放在他人手中?
苛刻的成功者總是一再強調:「命運尊重那些獨立自主的人。」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怯懦的隱藏自己,按照別人的意願生活,遵循別人的指示去做事,而這樣的人從一開始就已經失去了其他人的尊重。
「勇敢做自己」,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基本問題,它關係著個人的自主權與責任感。如果將「做自己」進行剖析,可以分成三大類: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做什麼、希望怎麼做。
簡單來說就是「我是誰」、「我要做什麼」以及「我該怎麼做」。
「我是誰」是社會角色問題,其矛盾的地方在於,我們想要成為自己原本的樣子,還是別人眼中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戴著面具生活,不同的面具代表了不同的身分,但面具背後則是對於社會、環境、妥協及個人身分的迷失。
「我要做什麼」關乎個人職業,其矛盾點在於:我們有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又願不願意做出選擇。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總是感慨自己有很多喜歡做的事沒有做,因為老闆、朋友、家人……總在旁邊提醒我們應該做什麼,而我們也只會一味的妥協與退讓。
「我該怎麼做」代表了能力的認知,而很多人都欠缺這種認知,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選擇缺乏信心,即便真的想到了什麼好計畫或創意,最終也會因為軟弱的個性而屈從於別人的安排。
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脾氣很好」的濫好人,他們一直都在試圖緩和自己與別人的關係,逃避與別人產生衝突,但是太好的脾氣也磨掉了自己的稜角,失去存在感。無論是誰,想要贏得尊重就必須先弄清楚「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該怎麼做」這三個問題,這是找回自己最基本的方法。
正如美國作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所說:「愚蠢的妥協調和是小人的伎倆,它為渺小的政治家、哲學家和神學家所崇拜。我們今天應該真實的說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則應真實的說出明天的意見,即使它與今日之見截然相悖,『哎呀,這樣你一定會被誤解的!』難道被誤解是如此不足取嗎?」
「畢達哥拉斯就曾被誤解,還有蘇格拉底、路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古今每一個有血有肉的智慧精靈,他們有誰未被誤解過?想要成為偉人,就不可避免的要遭受誤解。」
「人往往懦弱而愛抱歉:他不敢直說『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聖人智者的話語;面對一片葉子或一朵玫瑰,他也會抱愧負疚。他或為嚮往所誤,或為追憶所累;其實,美德與生命力之由來,了無規則,殊不可知;你何必窺人軌轍,看人模樣,聽人命令——你的行為,你的思想、品格應全然新異。」
(本文摘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發光體出版,周維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