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如果衣櫥裡只有五十個衣架,就要規定五十個衣架中,只能掛上三十五件左右的衣服,並維持在這個範圍內。千萬別為了收拾多餘的衣物而擴大框架(例如購買新的裝衣箱或掛衣架)。一旦收納空間擴大,或許剛開始時還願意耐心整理,但隨著物品數量不斷增加,最後就只會堆滿用不到的東西。
管理物品,和管理金錢、健康是一樣的道理。就如同生活品質必須依照收入來調整,吃飯不能超過八分飽;擁有合乎日常所需的物品數量,也是很重要的。
物品數量,以收納空間的七成為目標
首先決定好收納的框架範圍,再盡可能捨棄超出框架的物品。將物品數量維持在收納空間的七成左右,才方便拿取。
由自己來定義空間的「適量」
一旦收納框架中塞滿過量衣物,衣服就會充滿皺褶,更會因為濕氣而發霉。這麼一來,就無法隨時隨心地穿戴了。
維持「適量」,才能讓你時常確認自己擁有的東西,並且保持寬裕的空間。
客戶經常問我:「要有幾件衣服才好?」「要有幾個盤子才算適量?」我認為這種時候別拘泥於數量,而是應該透過「框架概念」來思考。若超過自己決定的框架,就要注意到東西已經太多,必須減少。只要不斷重複這樣的流程,就能維持「適量」。
空間太大,請重新檢視住家大小
然而,若家裡擁有許多收納空間,或許就會誤以為空間還很寬裕,就算不減少物品也無所謂。
但是,請各位好好思考一下:收納空間過多的住家,代表屋主花費了許多不必要的租金,支付這些收納空間;就算是繳納房貸的有房族,也等同是白白支出了許多不必要的款項。
透過「熟前整理」重新檢視住家大小。這也是第二人生的重要課題。
以我家住宅為例,雖然是自己買的,但我們夫妻倆也會時常思考,等孩子獨立後就出租或出售,移居到適合兩人生活的格局。為此,我們也提前蒐集了不少物件資訊。
重新檢視過度寬敞的住家,也是「熟前整理」的一大環節。
堆滿垃圾的億萬豪宅(五十多歲,女性)
我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女性客戶,一個人住在非常寬敞的億萬豪宅。無論衣服、包包或首飾,只要喜歡,這位女性幾乎是看了就買,衣帽間和空房裡的物品凌亂四散—這就是典型的購物成癮症狀。或許,她是想透過買東西來填滿內心的空虛吧。
此外,她還養了好幾條狗,卻又疏於照顧,家裡沾滿動物的屎尿。寬敞的大樓在數年內淪為儲藏間。無論多寬敞的家,只要放置過量的物品,就會散亂不堪。
我質問她:「東西這麼多,你究竟打算怎麼辦?」對方卻若無其事地回答:「沒關係,我家很大。要是空間不夠用,再搬到更大的房子就好。」
但是,即便藉由搬家來逃避一切,躲進更大的新家,也不可能一輩子都在搬家,這只是在掩蓋生活出現的漏洞而已。事實上,她的生活早已千瘡百孔。
我告訴她:「搬家也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呀!想過得舒服一點,就得擁有『框架概念』。不好好決定收納空間的框架,未來東西只會持續增加。到頭來,這些東西甚至會奪走你的活力喔!」
接著,我花了整整一天分類物品。等工作完成後,她含著豆大的眼淚,向我吐露心聲:「其實,我一直都想要好好整理。或許是在店裡購買衣服和包包的那一瞬間,讓我感受到至高無上的幸福吧。我沒有思考過買東西的後果。」
這就是典型的購物成癮模式。縱使藉由購物來暫時重整內心的平衡,仍然無法獲得真正的安穩。此時的首要之務,是重新檢視生活的根基—住家,並進行整理。在那之後,她的後半生才終於逐漸好轉。
重新思考必要的數量及其本質
隨著年齡增長,物品也會愈來愈多。根據大自然的法則,一旦缺乏淘汰機制,事物就會不斷滋生;若不整理、丟棄,一生中的物品就會只進不出,今年多於去年,明年多於今年。假使缺乏這樣的覺悟,沒能刻意減少物品的話,東西只會不斷累積。請各位捫心自問:「什麼才是必要的數量?」
年輕時可以隨心所欲地購物,即便買到不合用的東西,也能當成培養眼光的學費,就此釋懷。然而,等到五六十歲後才培養品味的話,就為時已晚了。到了這歲數,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真正喜愛、適合的物品。因此,你只需要下定決心,非這些物品不買、非這些物品不留。
我看過許多人,好不容易盡了養育孩子的責任,準備退休,擁抱專屬於自己的人生之際,卻依然掛心家裡成堆的大量物品,生活上處處不便。正因如此,我才希望各位透過「熟前整理」,果斷脫手多餘的東西,努力留下此刻必要的物品。
萬一會超過自己規定的數量,就別再購買多餘的東西;無論如何都想買的話,就必須減少現有物品。今後,增加與減少時常會是一體兩面。只要留心這件事,就能改變每一天。
然而,「熟前整理」並非只是決定好必要數量。「熟前整理」的重點在於,將現在所擁有的東西,替換成最令自己歡欣鼓舞的物品。如果你即將退休,就扔了死板的西裝,換上輕便又有品味的行頭吧!如果你還要過幾年才會退休,不妨先處理掉陳舊的基本款衣著,挑戰一直想嘗試的時尚風格。
人生有限,不如穿上真正想穿的衣服。我不斷重申,「熟前整理」的基本目的在於實現理想人生;「熟前整理」並不是為了避免造成家人的麻煩,而是為了你自己。
(本文摘自《熟前練習:開啟人生下半場的整理術》,今周刊出版,古堅純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