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想要關心陪伴父母,但相處時常會發生摩擦,不小心發了脾氣又有罪惡感。許多中年子女有類似的心情,想要孝順,可是一靠近父母又覺得元氣耗盡,需要好一陣才能平復。
明明是親愛的人啊,怎麼會這樣?
就像別人的老公/老婆總不會讓人失望一樣,會覺得年老的父母難搞,關鍵因素在於:自己是關係人。「關心則亂」,面對與自己關係緊密的人,是會有許多情緒與期待,對自己的、對對方的。
想討父母歡心卻總難如意
譬如,曉芬想討媽媽歡心,但是看到媽媽積了一屋子的雜物就忍不住要丟掉,怕影響媽媽健康,母女屢屢為此衝突,看到與母同住的哥哥懶得工作,三餐還要老母張羅,給媽媽的錢多半被媽媽塞給哥哥,種種都讓她又氣又無奈。
曉芬難受自己怎麼做媽媽都不滿意,也期待在媽媽晚年能夠得到她的肯定,這些情緒攪在親子的相處間,難免磕磕絆絆。
其實,多理解一些父母老化歷程,成人親子之間的衝突或許能少一些。
「我這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是親子衝突的金句。
年輕時候,親子之間意見不一時,有多少父母用「我這是為你好」態度,硬是要孩子接受他們的決定。現在是版本逆轉,換成子代為了父母好,要父母接受自己的想法。例如曉芬擔心媽媽的健康,而要她丟棄雜物,要她不要再為哥哥煮飯,可是這兩樣媽媽都無法捨棄,曉芬對此的關心反而成為干涉,成為相處間的壓力。
「以愛之名」反成為壓力
要父母多運動、改變飲食習慣、學習新事物等事情上,常看到這種「以愛之名」的壓力,覺得老爸老媽固執無法聽勸。
但有時候不是老爸老媽難搞,而是他們的身心狀態沒有被理解。
以生理來說,膝蓋退化爬個階梯都變成挑戰,視力變差閱讀變吃力,聽力變差溝通變困難。這些本來理所當然擁有的能力,一點一滴在退化消失當中,這不僅是身體上的困難,在心理上也是漫長而不可逆的失落過程。
陪伴老年父母更需要巧思
硬是要父母採納自己的想法,是強奪他們自主的精神,一不小心會摧毀愈來愈少的尊嚴。尤其,如果本來就是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在能力衰退的過程,自尊心會加倍膨脹,小小的缺陷都是天大的威脅,一感到不安就把矛頭朝向別人,而子女首當其衝成為被針對的對象。
成年子女陪伴自己的父母時是雙重身分的,一個是照顧者,另一是子女。照顧者需要主導、指導、付出,而子女則是被期待孝順、聽命,這兩個角色位置是衝突的、拉鋸的,因此承歡膝下時,子女的情緒勞動是日常的三倍量。
因而,陪伴老年父母這件事,需要再多一點的巧思,有一些方法和觀念,能讓彼此都輕鬆些。
一、組成娛親團力量大
我的朋友與高齡父母分居兩地,她與故鄉的朋友們組成娛親團,當朋友返鄉時,除了自己的父母之外,還會抽空去拜訪其他人的父母,陪他們聊聊天,代為表達關心之意。同樣的,其他人也這樣做。
因此本來子女一周只有1次的聊天,變成4到5次,父母的孤單與寂寞大幅降低,而且因為朋友的到訪聊天,又成為子女回家時的話題,增添生活色彩。
二、設定主題用來聊天
有時子女會不耐煩為什麼父母老是提同樣的事情,這是因為老人家因為生活圈較小,生活刺激侷限,他們能談的就這樣。刻意設定主題聊天,例如父母的小學生活、運動會的時候,這會讓聊天變有趣。把以前的照片整理出來,放父母熟悉的歌曲,這些都能讓話題豐富。
三、無條件從心底支持
父母如果很固執,或是總是嫌東嫌西,不要與父母對質或非要爭個事實。這些行為的背後,是他們需要有控制權,他們在失落的已經太多了,固執不過是在捍衛自己。
這時,他們要的是情感支持,而不是道理。當他們出現嫌棄語言時,順著他們的話回應,例如「你說的有道理,.....」、「天啊,怎麼會......」,正向的語言向來有安撫的效果,當他們情感獲得支持時,態度才有機會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