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陳先生家的投資方式,看起來是夫妻各有主張,你說自己操作常根據財經台等媒體報導,聽到股票「seafood」說好就追,幾年前還曾聽「美女理專」建議、不顧太太反對,房子增貸500萬元投資美國公司債,投資抱持著「錢賠了再賺就好」態度。
的確,看起來你的投資比較衝動、懶得下基本功,理專介紹你美國公司債穩賺不賠,還說她也是買了才翻轉人生,但事情真的不是這麼簡單。這次是你運氣好還能小賺,不過,單憑理專鼓吹就下場,本身對商品並不理解,難怪太太要緊張。
投資沒有百分百絕對賺的
公司債的利息比國家公債利息高,因為風險大,與其購買公司債,不如購買國家公債,尤其是台灣公債或美國公債,因為公債金額大,一般人買不起,所以可買國家公債型的ETF。
但ETF也要選對標的,但若ETF成交量低,流動性出問題,也可能清算下市,例如寶來(現已併入元大投信)發行的寶富盈(櫃買006202)就是一例。這檔ETF壽命短且讓許多投資人損失慘重,令人印象深刻。
那如果將錢放在保險商品,就能穩賺不賠嗎?只要保險公司不倒,該有的權益就不會少,但若是保險公司破產清算,依據「保險安定基金」規定,還是會有一定保障,若擔心保險公司倒閉,就分散保單到數家大型的保險公司。
保險隱藏的財富常被忽略
只要在繳款期間解約或減額繳清,通常會賠錢,隨著繳費期滿,「主約」保費也都存下來了。保單主約通常是穩賺不賠,但需要放著6~20年的長時間才行。
一般大家會有看銀行對帳單、股票存摺與基金對帳單的習慣,藉此瞭解現金狀況,但保單則多半被漠視,常以為自己有好幾張保單,但有什麼保障內容則不清楚,保單價值多少更是一無所知。
養成看保單的習慣,瞭解解約金的數字和它帶來的現金流量,對自己的財富才會有全盤瞭解。保單的解約金和生存金或回饋金,都是資產的一部分,是有價值的,在計算淨資產時要一併列入。
當夫妻一方認為現金不見時,實際上已經存下可觀的財富,只是不習慣它存在的方式而已。
長投指數型ETF,能打敗8成經理人
也因為陳先生過去在股票市場賺少賠多,又會在投資操作上引起家庭不快,ETF特質其實頗適合你的。
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家才慢慢發現ETF 0050是個好的投資工具。台灣第一檔ETF 0050,是寶來投信開發的,後來併入元大投信。
0050上市日期是2006年6月25日,開始前幾年根本無人聞問,最近10年搭上全球ETF發展的列車,成為「國民基金」,到2021年6月24日為止,台股ETF共有125檔。
當然,ETF也是會清算下市的,買對標的很重要,0050跟著大盤走,長期投資就可以打敗世界上80%以上的基金經理人。
總結來看,建議這次應該聽太太的話,將剩餘房貸全部還完,再將基本保障補足,如有剩餘再投入ETF,不要再買個股和公司債。
簡要順序為:1.還清貸款。2.補足家庭基本保障。3.投資指數型ETF。
既然都結成夫妻了,財務目標最好同步,沒有賺到大錢至少還贏得家庭和樂,如果不能忘情於股市,先把底子打好再進場,等培養好投資能力後。
這時,閒錢的優先順序就變成:1.購買基本保障。2.投資ETF或股票基金。3.慢慢還房貸。
投資商品時,總是應該要看到一本厚厚的說明書,或理專、業務員的詳細風險說明,再配合個人投資屬性,然後決定要不要購買。購買金額、購買期間、資金來源、風險承受度、獲利率和匯兌風險等等,都應該列入考慮。
不懂商品的代價,一次就吃飽
10年前歐債危機,德國德意志銀行發行的公司債,本來也是固定配息的商品,但商品說明書裡面提到,若符合某種特定條件,海外投資人會轉成股東,當身份「被轉換」成股東後,不但沒賺到利息錢,反而因為變股東,而且股價直直落,造成雙重損失。
不懂商品的代價是很大的,如果說保證穩賺不賠,那幾乎就都是違法推銷囉!
吳家揚最新作品--《人生五張表,你也可以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