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民眾,女性多於男性,約3比1,有些人以為膽石症或膽囊炎症狀為主要表現腹痛、噁心、嘔吐,但也有病人則完全沒有症狀,在健康檢查時,影像檢查才意外發現罹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發生膽囊癌的原因至今依然不明,有著各種假設,例如,膽石症之慢性刺激、膽汁滯留、感染原、炎性腸道疾病,或者原先良性腺瘤惡化而來,但均未能證實。
至於膽結石是否會導致膽囊癌?賴基銘指出,長期追蹤無症狀膽石症患者,僅有不到百分之1之病人罹患膽囊癌,因此這項說法是否可信,仍有待證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衛教資料則整理出膽囊癌10大危險因子:
▸女性
▸年紀大於65歲
▸肥胖、高血糖
▸經常曝露於致癌物之中(如戴奧辛、吸菸等)
▸膽囊腺瘤、膽囊鈣化
▸原發性膽道硬化症
▸膽囊慢性發炎
▸慢性感染沙門氏菌或幽門螺旋桿菌
▸先天性膽道囊腫
▸不正常的膽管胰管接合
臨床顯示,超音波掃描是診斷膽囊癌的最佳工具,方便可行且不具侵襲性,目前為篩檢膽囊癌的第一線工具。確診後,以手術切除為主,預後還不錯,但如果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臟、骨頭等其他器官,術後還需合併放療、化療,療效較差。
賴基銘表示,膽囊炎、膽結石、磁化膽囊、膽胰管合流異常都是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一旦發現膽囊疾病,應積極治療,如果膽囊內有息肉或息肉樣病變,則需定期追蹤檢查。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