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說,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自尊心低而且感覺自卑,他們也表現出強烈的「傲慢和虛榮心」,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者被認為與強烈的「羨慕情緒」有關;患者可能強烈羨慕某些族群,並渴望成為對方,因而把自己偽裝成該族群並想像自己被以相同的方式羨慕。
自戀型人格9大特徵
1、經常誇大成就
2、對讚美成癮
3、相信自己的超能力只有位高權重的人才理解
4、認為自己享有特權
5、常常認為他人忌妒自己
6、攫取他人的利益,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7、忽略他人感受,活在自我裡
8、膜拜成功、權力與榮譽
9、高傲自大
(圖/黃軒醫師臉書)
兒童時期創傷,將毀滅一生
從理論上來說,兒童早期的創傷,會損害其大腦,並阻止其正常發育,腦部外傷和虐待,已被證明實際上會改變大腦中的細胞結構和神經通路,這些變化,會導致一生毀滅性的影響,隨著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他們會繼續活在自戀的狀態中。
而患有自戀的人,永遠無法感受到自我反省、同情心、同理心和情緒調節的正常反應。
長期暴露於童年時期的創傷,也會造成持續壓力,損害海馬迴中的腦細胞,使其體積逐漸縮小,但杏仁核卻變大。
這些自戀者,長期通過丟棄消極的記憶(因為較小萎縮的海馬迴)來保護自己,免受負面記憶的創傷,但具有掌控「挑戰與反應的杏仁核」也就變大了!
遇到壓力事件,會先觸發逃避
杏仁核會記住每次痛苦的不舒服,這種壓力事件將觸發攻擊或逃避煩惱,而選擇了自我陶醉或逃避行為。
黃軒說,自戀這個字眼通常帶有貶義,代表誇張、自滿、自負、自我或自私,會經常聽到有人用「自戀」一詞來形容自己或他人。
實際上,自戀並不只是只有自我膨脹(inflated ego)那麼簡單,也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腦部病變傷害。
自我感覺良好,是腦出了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某些自戀的人會那樣「痴迷於自己的美好、自我感覺良好」,或許,這是深層前腦島、前額葉皮層、海馬廻、杏仁核和大腦皮層陸續出現損害,在驅使他們這樣做,而不是他們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
「更具體的來說,大腦神經長期受到的傷害,更值我們大家的關心和支持的!」
(本文獲「黃軒醫師粉絲專頁」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