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媒報導,82歲的拜登上週因泌尿道問題就醫,檢查發現有攝護腺結節,16日確診為攝護腺癌,並已轉移至骨骼;用以評斷攝護腺癌惡性程度的格里森評比(Gleason score)滿分為10分,拜登病情則列為9分,屬於高侵略性癌症。不過醫師指出,其癌症為荷爾蒙敏感型,透過抑制睪固酮的療法延長壽命,仍有機會延長5~10年壽命,目前拜登正與家人及醫療團隊討論治療方案。
拜登是美國史上最年長的總統,在任期間屢遭質疑健康與年齡問題,最終在民主黨內部壓力下宣布不再尋求連任,並於今年1月卸任。拜登曾於2024年2月接受年度健康檢查,當時醫師仍評估其「適合繼續擔任總統」。如今回顧拜登家族病史,其長子博(Beau)2015年也因為腦癌離世,享年46歲。
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2年死因統計顯示,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中排名第3,死亡率則位居第6位,長期觀察排名更有往前趨勢,近10年來台灣攝護腺癌死亡率增加約44%,並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其發生與老化、家族遺傳及基因有關;如果血親在60歲前罹患攝護腺癌,本身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也是一般人的2倍以上。
近年不少名人飽受攝護腺癌之苦,包括藝人余天、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衛教專家潘懷宗、以及作家李家同等,而太電前董事長孫道存更在2021年因攝護腺癌惡化離世。
早期幾無症狀,一發現就晚期
攝護腺癌是進展緩慢的癌症,早期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在發現攝護腺癌時,常常已經進入晚期,甚至轉移到骨頭、肺臟、肝臟、腎上腺等處,會出現骨頭轉移、內臟轉移的,屬於進展較快速、惡性度較高的高風險攝護腺癌。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冠亨指出,早期攝護腺癌的症狀都不太明顯,除非等到腫瘤較大時,才可能出現尿不乾淨、解尿斷斷續續等症狀,「患者不一定會疼痛,可能只是覺得小便速度比較慢、解不乾淨,或是解尿時肚子需要用力,可能解到一半會停下來,過一會兒再繼續解。因為解不乾淨,所以容易頻尿、夜尿。」
除了排尿症狀外,部分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勃起功能障礙、射精疼痛、精液帶血等症狀。另外,攝護腺癌容易發生骨頭轉移,而讓人感到骨頭疼痛。
延伸閱讀:
攝護腺癌6大症狀:
1、解尿困難
2、血尿
3、射精疼痛
4、精液帶血
5、骨頭疼痛
6、PSA指數上升
目前攝護腺癌的治療分成兩類,尚未轉移的攝護腺癌可以進行局部治療;已經轉移的攝護腺癌,便需要進行全身性治療,才能對付散播至身體各處的癌細胞。局部治療的工具相當多樣,包括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放射治療、冷凍治療等;而全身性治療的部分,則會優先使用荷爾蒙治療。
陳冠亨提醒,攝護腺PSA指數是攝護腺重要的觀測指標,若攝護腺PSA指數大於4 ng/ml,或在肛門指診摸到攝護腺有硬塊,就需要進一步安排經直腸超音波檢查。建議50歲以上男性可以定期檢查,若具有家族病史,建議在40歲以上便要接受檢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