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芯儀35歲罹乳癌》半年內,從良性變惡性!為什麼醫師最怕「病人40歲前確診」?

朱芯儀35歲罹乳癌》半年內,從良性變惡性!為什麼醫師最怕「病人40歲前確診」?

編按:在電視劇《犀利人妻》扮演最強小三的女藝人朱芯儀,昨日公布自己罹患乳癌的消息,目前確認罹患乳癌第二至三期,且已經擴散淋巴,現正在進行治療中。

因為她確診時年僅35歲,本來以為自己是乳癌低風險群,卻沒想到在超音波檢查時被告知要做穿刺、切片,一周後就確認罹癌,而且已經轉移至淋巴。

醫師提醒,臨床上,醫師很怕30幾歲得乳癌的患者,因為敵人不是別的,是他們的年紀。零到一期的乳癌不易復發,偏偏若是30幾歲的女性,因為太年輕,癌活率高,要特別當心。

 

一名47歲女性,今年6月來我們醫院做乳癌篩檢,乳房攝影時發現有屬於良性表現的散在性微小圓形鈣化點,再加做乳房超音波後,找到左右胸各有一顆0.4與0.5公分的疑似纖維腺瘤,因為是邊緣清楚的橢圓形,看似良性且體積不大,便建議一年後追蹤。

 

沒想到5個月後的某天,她因為乳腺炎不適就醫,這兩顆纖維腺瘤不但各長大了0.1公分,還有了第三顆惡性腫瘤竟達1公分,3顆腫瘤累積超過2公分,被判為乳癌第二期,不過半年不到,為什麼如此戲劇性?

 

纖維腺瘤是很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這是一種實質性腫瘤,硬度像橡皮,觸摸時邊緣平滑、圓圓的,像彈珠或鳥蛋,原因不特定,多與體質有關,第一次發現的年齡常見於20~35歲的女性。

 

理論上,這種良性腫瘤不會變成癌症,未必需要切除,但罹患乳癌的風險比正常人增加4至5倍,建議積極追蹤,追蹤時請務必掌握兩項原則:

 

1. 篩檢工具最好一種以上,增加篩檢的準確率。

2. 要有「篩檢間隔癌(interval cancer)」的觀念,意即在前後兩次定期的篩檢間隔中仍有可能有乳癌的發生。(這兩項原則也適用正常女性)

 

隨著科學進步,篩檢乳癌的工具主要有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乳房磁振造影(MRI),準確率分別為90%、85%、97%。

 

根據經驗,東方女性乳房相對於西方女性比較緻密,由於乳房超音波準確度高達9成,又不像乳房攝影會產生疼痛,所以女性接受度較高,有許多乳房特別門診會先以超音波檢查為主,但若合乎國民健康署乳房攝影條件者(45歲每兩年一次,有家族史提早為40歲),便會安排乳房攝影加上乳房超音波,可同時偵測可疑鈣化並鑑別囊狀病灶及固體腫瘤。

 

倘若作過隆乳手術者或高危險群,則建議不會疼痛且準確率高達97%的零輻射磁振造影(MRI) 和超音波一起,可避免漏網之魚。

 

此外,女性自行檢測乳癌發現率也有3成以上,但不管哪一種,只做了以上單一一種且結果正常,都要注意仍有「偽陰性」的可能,特別是自我檢測的部分。

 

我一開始提到的這名47歲女性,明明做了超音波跟乳房攝影,離上次檢查不到半年,兩顆良性纖維腺瘤卻大逆轉,還多送了一顆1cm大的惡性腫瘤。這樣的情況,在一般門診雖不常見,但通常得到這種癌症,病患與醫生都會訝異不解,為何定期篩檢仍無法抓到所有癌症?

 

乳癌是一種跟內分泌有關的癌症,現代人身處的環境到處充斥著各種人工合成芳香物質:如化妝品、保養品、沐浴乳、體香劑等,內在因素如壓力大與睡眠不足也會導致內分泌變化,進而影響細胞分裂。臨床上,我們很怕30幾歲得乳癌的患者,因為他們的敵人不是別的,是他們的年紀。零到一期的乳癌不易復發,偏偏若是30幾歲的女性,因為太年輕,癌活率高,要特別當心。

 

至於治療上最棘手的乳癌則是跟荷爾蒙無關的三陰性乳癌。三陰性乳癌有某些特點,包括:較容易發生於年輕(小於40歲)的病患,25%有BRCA1基因缺陷(一般乳癌病患僅2%),生長快速(約是其他乳癌的2.4倍),高比例是篩檢間隔癌,腫瘤不大也容易轉移等特質。因此,在下一次的預定篩檢日期之前,如果有發現乳房任何異狀,都應提早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我們的身體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時時刻刻在改變,它需要傾聽與陪伴,而非放縱或過度焦慮干預。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繼續前進),每月自我檢查,每年定期乳房篩檢,若有異常儘早就醫,無論如何,乳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太晚,現代女性除了多放鬆自己,多運動、少用人工合成芳香物質、少吃高脂高熱量食物外,身體的各種變化都要盡量透過科學方法去留意。

 

作者簡介_許慧貞 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

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畢業 

經歷:

振興醫院 健康管理影像醫學科主任

臺安醫院 影像醫學科主任

國泰綜合醫院 高階影像健康檢查中心主治醫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放射診斷科主治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住院醫師 總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 婦產科住院醫師

 

本文獲「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