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陷入不安、負面情緒中?2故事療癒「內在小孩」,停止向外找戰犯,拿回人生主導權

總陷入不安、負面情緒中?2故事療癒「內在小孩」,停止向外找戰犯,拿回人生主導權

好的親密關係是雙方都能處在「自我領導」狀態─彼此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我們在一起不是因為我需要討愛,而是因為我喜歡和你相處,所以選擇讓你進入到我的生命中。

 

「我覺得自己很有問題,我每天都花很多時間查看男友的社群網站─誰按他的貼文讚?他去按誰的貼文讚?我會開始看那些人的帳號,如果是女生,我就會開始檢視:她比我優秀嗎?她比我漂亮嗎?然後我會覺得男友一定和這個人曖昧,就會開始生悶氣。」三十歲的蘇菲,外表亮麗,工作也非常順利,朋友常常羨慕她人生很完美、戀情很甜蜜。

 

而蘇菲來到諮商室,正是因為在感情中充滿焦慮和不安全感:「我很常吃醋、忌妒,會不斷追查男友有沒有跟前女友聯繫,還一直覺得他想跟前女友復合。」蘇菲繼續說:「我都不敢跟朋友說,其實我會偷偷看他的手機。」

 

諮商中,我帶著蘇菲去覺察和辨識她的內在部分,她稱那個不斷查看男友社群網站貼文的部分「偵探」,而蘇菲有另一個部分對於「偵探」充滿羞愧:「這個『成熟大人』部分說,妳是成年人了,還有個碩士學位,怎麼做這麼幼稚的事情!」

 

我請蘇菲問問看「成熟大人」部分願不願先到旁邊休息,讓我們有空間好好理解為什麼「偵探」要這麼做。接著我請蘇菲閉上眼睛去認識這個「偵探」部分:「問問看『偵探』,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不做這些行為,她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情?」

 

過一會兒,蘇菲緩緩地說:「『偵探』說,她要找出任何男友可能會劈腿的證據,這樣哪天如果真的發生時,我才不會措手不及。」

 

蘇菲了解到,原來這個「偵探」不斷查看男友的社群網站,是為了幫她「做演練」。這樣,當男友真的劈腿時,蘇菲才會「準備好」。蘇菲也意識到,這個「偵探」在她過往戀情中也都有出現,都不斷在幫助她找男友會離開她的證據,因為蘇菲內心有位孩子認為:「不會有人真的愛我,每個人都會離開我」。

 

因為這個受創孩子很怕被拋棄,蘇菲有好幾位保衛者確保她在戀情中不會被拋棄:「完美女友」部分讓她變成男友心中想要的樣子;「照顧人」部分常常犧牲自己,替男友做所有事情。但不管付出多少,蘇菲還是充滿不安全感,所以「偵探」常常出現,尋找蛛絲馬跡,替蘇菲演練最壞的情境。

 

這是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的樣貌─我們內心受創孩子覺得不被愛,所以不斷從親密關係中乞討愛。因為害怕被伴侶拋棄,我們的保衛者紛紛跳出來:討好、犧牲奉獻、照顧人、委屈自己、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

 

為什麼我們在應該要親密的關係中,需要隱藏自己、假裝成其他樣子?

 

你的內心,有個神奇廚房

 

墨西哥裔作家唐.米格爾.魯伊斯(Don Miguel Ruiz)在著作 《The Masteryof Love》中提到了「神奇廚房」(Magical Kitchen)這個比喻,他說,想像你有一個神奇廚房,擁有源源不絕的食物,這時如果有人跟你說:「如果你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我就給你食物」,你不會答應對方,因為你不但擁有足夠的食物,還會大方地跟別人分享你的食物。

 

魯伊斯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就像是有這個神奇廚房,擁有源源不絕的愛,讓我們有足夠的愛給自己、伴侶、親友、以及這個世界。

 

現在,我們用內在家庭系統(IFS)的角度來看這個神奇廚房比喻。

 

情境一

 

想像你家有一個神奇廚房,讓你有源源不絕的健康食物餵養你的孩子們。你的孩子們都很開心,他們知道不需要搶食物,因為你會給予足夠的食物。你不會用「不准吃東西」來懲罰他們,也不會用吃東西來羞辱他們,你相信每位孩子都有吃飽的權利。

 

某天有個人來敲門跟你說:「如果你變成我要的樣子、願意照顧我,我就會給你的孩子很多披薩和糖果!」你不會答應,因為你有足夠的健康食物,能餵飽自己和孩子們。

 

另一天,有另一個人出現了,這個人自己家裡也有一個神奇廚房,有源源不絕的食物餵飽他和自己的孩子。他很喜歡你煮的料理、你們享受一起烹飪的時光,誰都不用擔心食物不夠、不需要跟對方乞討食物。

 

以上是第一種情境,現在,請你想像第二種情境。

 

情境二

 

你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家,非常貧困,只有一點點食物,你的孩子們常常餓肚子。其中最小的女兒因為很餓,所以每天都在哭。

 

你因為受不了她的哭聲,所以把她關在地下室,但每天還是會聽見哭泣聲,讓你很不舒服。因為飢餓,孩子們開始對你失去信任,幾位年紀較大的孩子變得很愛控制,不斷催促你加緊工作、找到一個可以餵飽他們的人。這些孩子成為了親職化小孩,開始承擔大人的責任,他們會在家翻箱倒櫃找食物、以及去地下室安撫妹妹。

 

有天,那位帶著披薩和糖果的人出現了,你的孩子們對終於有食物吃感到欣喜若狂。他們崇拜那位帶食物來的人、願意做任何事情讓他開心,你也因為終於不用每天聽到小女兒在地下室哭感到開心與鬆了一口氣。

 

這個人住進你的家裡後,開始常常羞辱你、要你照他的規定行事、用不給小孩食物來控制你。

 

雖然他的披薩一點都不健康也不好吃,但是你的孩子們對於要回到過往飢餓的日子感到非常恐懼,所以就算這段關係多麼糟糕,你還是不敢離開。

 

這是史華茲博士在著作 《You Are The One You've Been Waiting For》中寫的比喻故事,聽完後你想到什麼呢?

 

請你把這個故事中的「食物」換成「愛」,把你的「孩子」換成「內在部分」,這就是我們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發生的事情─我們大部分的人,就像是第二種家庭狀況,因為你的內在孩子覺得不被愛,所以向其他人乞討愛,並且害怕被拋棄,讓你在關係中失去自我。

 

回到個案蘇菲身上,蘇菲的內在孩子覺得不被愛,所以當男友出現時,蘇菲的內在部分們欣喜若狂:「終於有人愛我們了!」不管感情品質如何,蘇菲的內在孩子們很害怕回到過去沒有愛的日子,所以她們努力當個完美女友、犧牲奉獻照顧對方、確保不會被拋棄。

 

有多少人的親密關係,是奠基在這樣的恐懼和不安全感之上?

 

愛自己,是能愛內心所有部分

 

世界著名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艾絲特.佩萊爾(Esther Perel)說:「感情的滿意度,來自於你是否愛自己、接納自己。」在學習IFS後,我終於理解這是什麼意思。

 

過去我總覺得「愛自己」是很抽象的詞彙,近年來,「愛自己」更是被商品化,社會大眾告訴你「愛自己」就是要買哪些東西、要做醫美整型、要塑身節食、要去哪裡度假……,當然,這些都沒有不好,但若這些行為是保衛者用來逃避面對內心該處理議題的方式,那麼不管做多少,你內心受創孩子依舊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如同蘇菲,不論她的保衛者做多少事情,讓自己看起來完美,她內心受創孩子依舊覺得自己不被愛。我在諮商中要幫助蘇菲進到「自我」狀態,帶著她去認識、理解、以及愛她的內在部分。

 

愛自己,就是指能夠愛你內在所有部分。

 

我想到另一位男性個案丹,今年四十多歲的丹,和伴侶很常吵架,他的妻子覺得丹完全不理解她、也不表達自己的感受。處理伴侶議題時,我常常會帶著個案反思:和伴侶互動時,你的哪些內在部分被觸發?

 

丹觀察到,當妻子問「你今天工作還好嗎?」時,會覺得自己被指責,認為妻子在質疑他的工作能力,所以就會充滿防衛地冷淡回覆、然後進到房間看電視不說話。

 

「如果你願意的話,讓自己回到妻子講那句話的當下,然後覺察你的身體。

 

那個當下,你觀察到什麼?」我問。

 

「胸口很沉重,然後很快感受到臉頰發燙、有股能量想要衝出來。」丹說。

 

「試著跟這個身體感受待在一起,如果讓這個身體感受帶著你回到過去,有什麼畫面、文字、或想法冒出來嗎?」我問。

 

丹發現這個胸口沉重感是來自一位七歲的小男孩。在丹成長過程中,母親非常嚴厲,時常羞辱他,這位七歲小男孩攜帶著沉重的信念,覺得「我就是很糟糕、什麼都做不好。」

 

而臉頰發燙、有股能量要衝出來的感覺,丹也很熟悉。青少年時期,丹對於母親的批評有許多憤怒,但當時母親因經歷父親外遇而悲傷,所以丹不敢對母親表達任何憤怒。每當憤怒要衝出來時,「逃避」部分就會出現,讓丹轉身沉浸打電動的世界、把憤怒壓下去。

 

「聽起來,你內在那位小男孩被凍結在七歲,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他無法區別『現在』和『過去』,會把你伴侶說的話當作是媽媽的批評。你的『憤怒』部分也被凍結在青少年階段,仍舊覺得不能表達憤怒情緒,於是每當感到憤怒時,『逃避』就會出現,讓你開始看電視、打電動。」

 

丹的內在部分被凍結在過去,持續用過去的信念和模式來面對現在的親密關係。這些內在部分不知道丹已經四十多歲了,有能力處理情緒,還有一位很願意聆聽他、想要跟他有情緒連結的伴侶。

 

雖然蘇菲和丹都因為伴侶議題來到諮商室,但真正要處理的,是他們內心被凍結在過去的保衛者和被放逐孩子。蘇菲和丹都需要練習回到「自我」狀態,成為內在系統的領導者,去好好愛內心的孩子們。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三采出版,留佩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