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的本質
聽說,日本在三一一大地震之後,結婚的人突然多了起來。
然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其實結婚的人數在三一一大地震發生的二○一一年及其後的兩年,都沒有明顯的變化。
話雖如此,我也確實查到專門提供相親服務的婚友社表示「在三一一之後,配對成功的人數變多了」這樣的說法。
我想會有這樣的消息,可能是因為在大災難之後,原本抱持不婚、獨身主義的人突然改變了想法,覺得在恐慌時有個能聯繫的對象,這個對象不是朋友而是家人的感覺很好;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十分符合我們對人性的認識。
也有人說,在震災發生時,和原本只是朋友的人彼此聯繫、關心近況,變成能分擔恐慌和壓力的人,就在不知不覺中變成情侶然後結婚了。
確實如此,在我看來婚姻和家庭,本來就是一種互助關係。
患難見眞情的「眞情」,一定是好的嗎?
平時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遇到困難或緊急狀況時,可能會需要比友情更深刻、更緊密的連結。這個時候,或許就會覺得家人還是不同於朋友,進而萌生要更常與家人聯繫,或是建立自己家庭的想法。
當然,也有可能,原本就已是家人或伴侶的彼此,卻在遇到危難時,察覺到對方根本不是可以與自己互相幫助的人;無論是精神上或物質上,在一起的時候都比一個人時還要孤獨,因此毅然決然地切斷這段關係,重新回到單身狀態。
又或者,雖然沒有分開,但是在困難的時候被對方不聞不問,或是因為想法的差異太大而遭到類似攻擊的印象過於強烈,所以就算緊急狀態過去、彼此的關係看似沒有改變,卻在心中留下難以痊癒的傷痕。
所謂的患難見「真情」,不見得都是正向的,也可能因為遭遇患難,反而看清了對方在關係中的無心或無力,又或者意識到自己在這段關係中,已經無心、也無力再去扶持對方了。
雖然和地震那樣的災難不同,但我想,疫情肆虐的期間,應該也有不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故事。
關於自己選擇的伴侶, 究竟是不是一位可以一起度過困難的人、未來還想不想一起走下去,應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儘管這個答案不好找,但不要忘記要和伴侶共同面對,因為在危難時互相幫助,才是親密關係的本質。
(本文摘自《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別怕受傷,生活就是懂得擁抱傷口再緩慢前行,這樣就很幸福了》,幸福文化出版, 羽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