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中年罹癌跳海輕生,沒有遺書卻找到一把郵箱鑰匙!警察:原來不是因病自殺,而是為情輕生

他中年罹癌跳海輕生,沒有遺書卻找到一把郵箱鑰匙!警察:原來不是因病自殺,而是為情輕生

達志(示意圖,非當事人。)

我曾經在一個葬禮中聽過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貴族擁有舉目所及也看不完的土地,一天,他站在自己的田地上,看著其中一個農奴辛勤的工作。他把農奴叫到跟前說:「為了獎勵你的勤勞,我要賜予你一片農田。從現在這裡開始,你所走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屬於你的,但唯一的條件是必須在日落以前,回到這裡。」

 

農奴聽到後十分高興的拚命向著前方奔去,他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才願意折返回來。

 

眼看著太陽快要下山,他十分害怕失去剛擁有的土地,逃命般趕回原點,在太陽落下前一刻趕回來,得到了他能力所及的最大片土地。

 

可是,他的疲憊超過了身體所能承受的限度,心臟慢慢衰竭停頓。臨死之前,他才明白他所需要的只是能容納他身子的那塊土地,也就是自己現在躺著的那一小塊而已。

 

這就如同自助餐的吃到飽文化一樣,你只需繳付一個看似不算高昂的費用,便可無限量取用種類多不勝數的食物。

 

但你身體所需的營養與熱量並不會因吃到飽而增加,你胃部的容量也不會吃到飽而擴充,結果得到的不是物有所值,反而是消化不良、膽固醇血糖同時超標。

 

把金錢用來購買你所需要、所喜歡的食物,才是真正的物有所值,而且所需要所付出的更遠比自助餐費用低廉。

 

物質只是一種身外物品,雖然生存上是必需的,但過多了便成為身體的負擔、心靈的負累,適可而止便足夠了。

 

但是人從小便被灌輸扭曲的物欲態度,一直被灌輸多就是好,多就等於富足的概念。其實你真正需要的,與你被告知應該需要的,中間多了一大堆額外的廢物負擔。

 

讓你每天疲於奔命的,不是生活所需,而是生活不需。

 

如果把人比喻為一幢住宅大樓,大樓的外部裝飾就是供路人觀賞的身外之物,內部裝潢才是供主人居住的生活空間。

 

如果說人生的資源時間有限,便應該更注重內在修為,讓自己真正活得舒服輕鬆。當人能減少對外在物質的渴求,便可騰出更多的時間、更大的心力,轉移追求內心的富足。

 

所以在康復後的一個月,我在家裡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人生大掃除,重新整理我的生活空間

 

我把自己三十年來留下的所有物品徹底翻出,像要搬家一樣整齊排列,共分成七大類,包括衣物鞋襪、文件書本、珍藏財物、興趣、享樂、家用及其他。

 

東西多得有點讓我瞠目結舌,足足占滿了一整個客廳。我看著這些熟悉的物件,心裡感慨的想:「三十年人生換回來的就是這堆東西。」

 

然後我逐一翻閱,仔細觀賞,發現每件物件背後都印有小故事,相片訴說著旅遊時的情境片段,潛水鏡映照出美麗的海洋世界,古董手錶記錄了人生每個重要時刻,檯燈照亮了無數個苦讀的夜晚,還有更多更多說不完的故事。

 

如果把這些小故事重新拼湊起來,我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一半樂事,一半令人流淚,有過去、有現在,還有未來。

 

我感到一種淡淡的哀愁湧現心中,鼻子一酸,眼淚盈滿了雙眼。

 

此時我像在整理自己的遺物,甚至分不清到底自己是死是活,這些萬般帶不走的物件是真實或是虛幻。

 

如果瀕死當時我選擇離開,現在在這裡的人應該變成了媽媽或哥哥,我想像忽然看到他們一面整理我的遺物,一面翻閱懷念我的人生。

 

這時我才覺悟到,那份哀愁原來是來自被遺下的親人的心。

 

回想我在執行警察職務時,也常碰到不少類似情況。我到達死者生前的居所進行搜查取證,了解死者的生前狀況並找出尋死原因。

 

這時滿屋的物件頓時成了死者的遺物,有的儲存了一整屋的金銀財寶,有的堆了一箱箱的興趣收藏,有的藏了一疊疊的老舊信件照片。

 

翻閱這些遺物時,我也像在閱讀死者一生的經歷,點算死者一輩子所留下的物品所值。

 

而不只一次,我竟在調查期間無意中發現了死者不為人知的生前祕密,就連親人至愛也感到震驚錯愕。

 

 

有一個中年男子因為癌病復發而選擇跳海輕生,調查隊員在他的隨身物品中沒有找到遺書,卻在衣袋裡找到一支神祕的郵箱鑰匙。

 

死者家屬說從來沒有登記使用郵箱,也不知道該鑰匙的出處。我最後在死者的其中一張信用卡裡,發現了幾項每月自動繳費的瑣碎費用,一再追查之下終於找出郵箱的地址及號碼。

 

在打開郵箱的那一刻,自殺的謎底終於揭開,原來死者不是因病自殺,而是為情輕生。

 

死者其實是一個同性戀者,有一個相戀十多年的地下男友,郵箱裡滿載著兩人的書信與一起出遊時的照片。

 

但他的男友在巨大的壓力下,答應了家族安排的婚配,死者承受不了被背叛的感情傷害,再加上疾病的煎熬,唯有以死做為最後的解脫。

 

不管事情是好是壞,或最終有沒有被發現,這些祕密無法跟隨死者消失,只能繼續留在活人世界的某一角落,或留在某些人的心裡。

 

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死者遺下的還有生前的片段回憶,只要隨手拿起一個獎座或紀念品,親屬都能把當時的情境故事娓娓道出,彷如昨天才發生一樣。

 

那些物件只是一個象徵提示,真正留下的是那份一去不復返的時間回憶。

 

而死者帶不走的不只是實質物品,親人愛人的悲傷懷念也一概不能帶走,所以生者跟死者都要學習放下,特別是對物欲的執著,否則物件只是不斷從一人轉到另一人身上,誰都不曾真正擁有、真正帶走。

 

雖然眼前的物件勾起許多人生片段與情感,但我清楚知道這些回憶並非活在物件中,而是留在我的記憶裡。

 

所以我不需要這些物件去證明我曾經存在,親人至愛也不需要靠它們來保存對我的回憶思念,我是活在自己與別人的心裡。

 

然後,我狠心地來了一場人生的斷、捨、離。我把真正需要的物品貼上標籤,不需要的東西竟比需要的多出好幾倍,而生活中真正用得著的物品,卻遠比想像中少。

 

原來我一直在浪費寶貴的人生,囤積沒必要的東西,購買多餘的廢物,不但剝奪了個人的休息享樂空間,更賠上了整理的精神力氣。

 

這就如山下英子在《斷捨離》一書所說,我要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捨離的兩大標準是依據物件的實用值與時間值,實用值是指此物對人的存在價值,而非物件在金錢或功能上的價值。

 

所以必須把物我的主客關係重新釐清—是人用物而非物用人。縱使物品功能仍然良好或價值再不菲,如果用不著的,對人的價值還是零。

 

第二是時間值,有用的物件不一定時常用到,所以時間的主軸應回到現在。

 

死亡讓我真切體會到萬般帶不走的道理,在我身上示範如何執行人生的斷捨離,令我減少了對物欲的追求,脫離「越多就是好」的生活方式。

 

我不再成為物質的奴隸,清掉身邊一大堆多餘的廢物,騰出更大的生活空間,省掉更多的人生時間。

 

這種外減內加的生活態度,正是引發人生改變的一種原動力。簡單的生活,配上足夠的物資與豐盛的心靈,才是最寫意充實的生活。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我死過,所以知道怎麼活:與死神相遇的 11 分鐘》,時報出版,鍾灼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