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有望通過、屆時將點燃國內細胞治療市場的「再生醫療三法」,已從去年以來,引發資本市場熱議。其中,成立六年的長聖國際生技,是國內細胞治療產業的龍頭廠,不僅合作醫院數量、收治病患人數,均高居業界第一,去年該公司更轉虧為盈,EPS(每股稅後純益)達六元,相較同業的三顧、基亞,則都還在虧損中。
- 再生醫療三法:衛福部經研議《再生醫療發展法》、《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統稱「再生醫療三法」,讓細胞治療走向異體化、自動化與量產化。
事實上,細胞治療這個不同於藥物的治療方式,是提取患者骨髓、臍帶、血液的細胞,特殊處理後用於治療癌症等重大疾病。
而一家細胞治療的公司能否脫穎而出,取決其是否有數量足夠多的合作醫院。對於這個機會的掌握關鍵,醫師出身的長聖創辦人兼董事長劉銖淇,再清楚不過。
遇貴人相助扎穩發展基礎
時間回到二○一六年,時任新亞東婦產科醫院院長的劉銖淇,決定創業,成立一家細胞治療的新創公司。「那時候他告訴我,細胞治療會從再生醫療,走進癌症的免疫治療。」長聖總經理黃文良回憶,劉銖淇早在二○○○年,就投入細胞治療領域的研究,隨著基因編輯、免疫制劑等技術問世,他認為細胞治療已逐漸存在更勝藥物的潛力。
不過當年,由於受到宇昌案、浩鼎案的衝擊,國內生技投資降至冰點,劉銖淇的創業夢能得以實現,是靠著兩位貴人的相助,一位是中國醫藥大學(簡稱中醫大)董事長蔡長海,另一位則是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
恰巧在當時,蔡長海也正思考著台灣生技業,應該要有類似史丹佛大學的校內新創模式。「(對學校與新創公司)這是雙贏的局面,他(蔡長海)很樂意做橋樑。」劉銖淇說,蔡長海協助長聖與中醫大進行合作,林榮錦在人脈和研發上提供幫忙,這雙雙成為公司發展的基礎。
只是,有了資金和資源,最關鍵的技術還是得由自己來。為了布局細胞治療領域,劉銖淇確定投資人後,立即開始尋找適合的細胞製造技術授權。當下,中醫大的一項細胞製造技術,成為劉銖淇關注的重點技術之一。
劉銖淇看中的,是中醫大獨立研發、可將幹細胞異體移植的技術。這項技術的特色,是能將健康捐贈者的細胞大量生產,提供不同患者進行治療。劉銖淇爭取到該技術的技轉後,還進一步把主導該技術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簡稱中附醫)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副院長徐偉成,從學校招募到長聖擔任副總經理。
不僅如此,劉銖淇尋找資金、技術的同時,也到處物色建廠地點。因為他明白,細胞治療的產線維運成本高,若無法做到規模經濟,就很難獲利。「只做幾個就不如不要做。」最後,他選定中科落腳,奠定現在業績爆發的基礎。
雖說是「爆發」,但其實劉銖淇在創業之初,並沒有料到商機這麼早來到。而其中的關鍵,就是一八年政府通過的《特管法》,這項辦法允許自體細胞治療以個案申請的模式,在還未完成三期臨床前,透過核准就能提前用於病患治療。
- 《特管法》:全名為《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於 2018 年通過,允許國內醫療院所透過申請,對病患施行採自患者身體細胞的細胞療法。
抓緊新法規釋放的商機,長聖先找上中附醫,申請該公司的第一個細胞治療施行計畫後,再接續找其他醫院一家家談合作;從一九年至二一年,共有十三家醫院與長聖簽約合作,數量達同業之最。劉銖淇的策略是,優先找癌症病患人數多的醫院,像中附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團隊醫師背景取得醫院信任
能在短時間取得醫院的信任,得益於長聖團隊的醫師背景。「醫師對於沒有打過(新藥或新技術)的壓力,是很大的。」黃文良透露,長聖為了讓醫師放心,在醫師提取細胞、進行白血球分離時,會安排公司的研發人員到現場待命,提供即時協助。
尤其每次細胞治療可能長達五個多小時,長聖人員會隨侍在側,提醒醫護人員需要留意的病人狀態。正因如此,黃文良透露,長聖經手的診治個案,至今未發生操作問題。
《生技投資聖經二部曲》作者、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進一步觀察指出,由於各體系醫院壁壘分明,要取得多家醫院的合作難度甚高,但長聖靠著中醫大臨床成果的放大,取得二十二家醫院的合作備忘錄(MOU),「長聖能把別人甩開,最大關鍵就是醫師的信任度。」
去年,長聖正式轉虧為盈,劉銖淇展望未來,看好的是再生醫療三法通過後,得以實行異體細胞治療,也就是使用健康捐贈者的細胞,大批製造細胞製劑,患者不必再用自身較差的細胞進行治療,同時大批生產與檢驗,也能降低細胞治療成本。
分析師指出,長聖目前確實取得先行者優勢,但在法規開放後,可能會有國外業者趁勢進入台灣市場,將對其帶來威脅。不過,長聖手握異體細胞移植、免疫細胞治療兩項關鍵技術,劉銖淇面對新法規帶來的變局,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