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聽到這種:「人好好的,怎麼會變這樣呢?」有人的白眼就會翻到後腦杓了,心想:「人好好的,你幹嘛帶來醫院?」
一不小心,就會被這句話觸怒,接下來的對話,大家就會站在對立面了!
此時,我看到了站在家屬身後的專科護理師,向我比了一個手勢,叫我要冷靜下來。
我深吸了一口氣,告訴自己:「沒問題的,這是ICU的基本題,很容易拆解的。」
「爸爸快90歲了,很不容易啊!」
「91歲」(哈!有些人就是特別在乎這一兩歲)
「年紀這麼大,有時候病情的變化,就是會很快,快到讓我們措手不及!」
首先,就是要提醒她,年紀大的人,隨時都會有突發狀況。有時候,突然說走就走,也是很常見。這裡,我也特別暗示、同理她的「措手不及」,她沈默不語。
「現在是月底了,別說是月初,即使是前一天還好好的,今天突然惡化,也是很常見。前一刻還有說有笑,下一刻就倒下的也是有。老人家的變化,就是以天來算的,甚至以小時來算的。」
這裡,我不去否定她的「全身檢查」和「一切正常」。想也知道,這個年紀,怎麼可能「一切正常」?頂多也只是他有做檢驗項目沒有「紅字」而已,而且,醫療也不可能做到所謂的「全身檢查」!這個只是她還處於無法接受父親現況的「否認期」,醫療人員很容易會想要和她對質(甚至會搬出數字來,想要打臉她的說法),但是,在那個當下,她是不一定能聽得下去的,我們不必在此刻爭個輸贏。
「爸爸和誰住在一起,平日都是誰在照顧呢?」
「外傭...」
此刻,我大概就能掌握,為何她會有那麼激烈的反應了,是「內疚自責」。
「但是,我就住在附近,我經常會去看爸爸。」
「你很不容易啊!要照顧自己的家庭,還要照顧爸爸。你真的很關心爸爸,而且很有警覺心,還好你發現得早,爸爸到急診時,鉀離子很高,那是很危險的事,隨時會有心律不整,會致命的。急診已經先緊急洗腎,現在鉀離子已經降下來了。」
肯定每一個照顧者的付出,是很重要的!即使在我們看起來,她還可以做得更好。
醫療人員經常為了釐清病程,卻在對話過程中,不自覺的加重了家屬的「內疚自責」而不自知。
就像以下這些NG對話:
「你是說,爸爸食慾不好已經一個多禮拜了?你不知道老人家吃不下就是有問題嗎?怎麼沒有早一點帶他去看醫生呢?尿毒症就是食慾會變差啊!就是會噁心想吐。」
「爸爸手腳這麼腫,又不能躺平睡,這個就是腎臟衰、心臟衰啊!你們怎麼都沒有警覺?尿變少,換尿布的次數也比較少吧?怎麼可能沒發現呢?」
這些對醫療人員來說是基本常識的事,對一般民眾來說,可能真的是不知道,我們又怎麼忍心苛責呢?
事情都已經發生了,如果還讓家屬覺得「早知道我早一點送來就好」、「早知道我早一點發現就好」.... 這樣的「早知道」是會更加深家屬的內疚自責,讓他們一輩子不安的。
醫療人員會出現這樣的對話,有時候是自己內心的恐懼,對醫療糾紛的恐懼,想要「撇清責任」: 病人的病況會這麼差,你們家屬要負很大的責任,不要到時候,再來怪我們,他來到醫院的時候,就已經是很差了。
醫病雙方彼此都會想要「先下手為強」,先定錨是對方的錯,以減少自己的責任,但是,對方又怎麼可能承認是自己的錯呢?於是,彼此就會站在對立面,互相責怪、提防,就很難溝通了!
我常說,醫病共同的敵人是「疾病」和「無常」,而不是彼此!我們要把心力花在照顧病人身上,而不是彼此提防。
其實,醫病雙方都沒有錯,錯的是「年紀」和「疾病」~
女兒慢慢的釋懷,老先生的病況也漸漸好轉,可以不用洗腎了。
有一天來了一位住在北部的長子,從穿著看起來,不是老闆,就是一位「成功人士」。
我知道我的角色還沒結束,需要再去補強一下,協助這對子女解除「內疚自責」。
他遞給我一張名片,果然沒錯!
「很不容易啊!事業這麼忙碌,還專程下來看爸爸,平日還特別請看護照顧爸爸。聽說你這次還要把爸爸接到北部去照顧呢!」
一樣,我們一定要肯定每一位家屬付出,即使不在父母身邊的。其實,我大概看得出來,妹妹的壓力,是來自這位「天邊孝子」的哥哥。
註: 「天邊孝子」,是因為住在遙遠的天邊,沒有參與父母的照顧而感到愧疚,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愧疚,轉而責怪在父母身邊照顧的兄弟姐妹們沒有把父母照顧好,也經常會責怪醫療人員。這些無理要求與責怪他人的背後,實際上是來自於自己的內疚與自責。最好的治療方式,常然是還肯定他的付出,稱讚他孝順。
「其實,你還要謝謝妹妹,她真的很用心在照顧爸爸,還好她發現得早,救了爸爸一命。」
病人的病況能夠改善,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當然是最高興了,至於功勞嘛,我都會歸給照顧的家屬。
「你住在遠地沒辦法親自照顧爸爸,一定會很擔心,這次要接爸爸到北部去照顧,很好啊!等你自己照顧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有多麼不容易了!你真的要好好謝謝妹妹,她壓力真的很大!」我拍拍妹妹的肩膀,她給我比了一個讚!臉上終於露出,自爸爸住院以來的第一個笑容。
病人要轉病房那一天。
「醫生,謝謝你,你的一句話,真的勝過我講十句。」
「我知道你的辛苦和壓力,我只是讓你哥哥知道你的付出而已。」
「醫生,你知道嗎?我哥本來就要接我爸去享福,我爸辛苦了一輩子,如果這次有什麼不測,或者是因為要長期洗腎而沒辦法到北部去,我一定沒辦法原諒我自己。」
原來,她所承受的壓力,比我想像的還要大。幸好,我們有看出來,能夠維持彼此的信任。也幸好,阿公的病情有好轉。
「醫生,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向你表達感謝,我要深深的向你一鞠躬。」
她說著,膝蓋就彎了下去,我連忙上前阻止,專科護理師也很警覺的從後面扶著。
非常慶幸的,我們從一開始就有看出家屬「責怪、挑剔」的背後,其實是內疚自責。
我們沒有加深她的內疚自責,還幫她解圍。
「天邊孝子」也是有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只是,也要讓他知道、感謝,在身邊照顧的人的辛苦。
治療病人,也要治療家屬。
轉念,就能化對立為伙伴關係。
同理,就是溝通的第三隻眼睛,能夠同理家屬的感受,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的故事,並不特別,一直在ICU上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