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網友表示,「我的外表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我的成績也很亮眼,在別人眼裡可能就是一個漂漂亮亮沒什麼問題的女孩子」,但話鋒一轉她無奈地說,自己從10歲以後就開始住在「垃圾屋」內,「我們家的東西越來越多,只剩下一條可以讓人行走的空間。」
「我連客廳長什麼樣子都忘記了,從小也沒有過自己的房間,爸爸也不再回家了,因為他沒地方睡,我和我媽只有各自一張床的一小部分空間可以睡覺,甚至看過她坐著睡覺。」原Po吐露朋友從沒來過家裡,過往的男朋友想來家裡坐坐,也只能找各種藉口拒絕。
原Po表示自己不知道該怎麼拯救媽媽,「她不願意就醫,也不讓我整理房子,然後會去收集人家不要的東西堆在家裡,真的很可怕⋯⋯」然而,在一團雜亂的家中,或許是原Po母親也受不了而跑到親戚家借住,「剩我會偶爾回來看看這個家,我一直以來都是在垃圾堆裡面讀書,這真的是我的惡夢!」
貼文一曝光立刻引發熱議,針對是否要偷偷整理,趁機將家中雜物丟棄,有過來人分享自身經驗,「我媽媽也有這個問題,我試過你這個方法,他會連夜去把所有東西撿回來甚至帶更多原本不是我家的東西⋯⋯所以後來放棄了」,也有人勸該網友最好別擅自整理,「囤積症如果這樣做的話會崩潰+大爆發,不建議這樣做」。
不久前,《今周刊》就曾針對「儲物症」如何改善進行報導,門諾醫院身心科醫師鍾德指出,儲物、囤積的行為,若已影響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就應就醫治療。
美國研究指出,患者會透過蒐集、囤積的過程來滿足心靈上的不安,且通常沒有病識感,即便這些物品沒有價值,也因為缺乏自覺要丟掉,所以越堆越多、甚至造成了他人的困擾。
鍾德建議,周圍的人應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上,試著了解患者的感受、理解蒐集的初衷,藉此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礎與情感,再慢慢的向當事人解釋囤積的壞處。同時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看見別人的困難,共同商討解決之道,再試圖說服就醫治療。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失智症導致。失智症患者容易重複購買,因此不知不覺物品就堆滿家中,如果家中長輩有類似情形,應盡快帶長輩就醫檢查,以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