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不把期望放子女身上!古碧玲在植物身上學3個智慧:生命需醞釀,我負責生養,不負責雕塑他

身為父母,不把期望放子女身上!古碧玲在植物身上學3個智慧:生命需醞釀,我負責生養,不負責雕塑他

植物不僅能療癒生活,也能學到種種智慧,原來人生,可以這麼活著。古碧玲老師的新書著作《不知道的都叫樹》給每一個人不一樣的生活啟發,原來,透過植物可以不斷自問,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人際關係,如何養育子女,又如何,經營自己的家庭?

 

古碧玲從小就喜歡植物,體悟出植物生長的樣子,它不是框框正正又筆直,而是有自然的彎曲之美,每朵花也都有自己的美麗,「像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多樣發展。」

 

「我從小除了熱愛植物,也熱愛文學、如今鍾情於寫作;也開過咖啡廳,店裡播送著北歐的JAZZ音樂,咖啡廳的擺設有植物襯托,空間顯得遼闊、舒服,咖啡的濃郁、植物的清香充斥每一天。」古碧玲喜歡去發掘自己沒有察覺過的美好,也在人生中不斷地與植物結下緣分。

 

▲古碧玲作品。(圖/古碧玲提供)

 

人生終究會面臨成長的轉折,心中的盼望會水到渠成

 

她分享從植物學到的人生智慧,像是有些植物具有攻擊、保護意識,它若是母樹,就會為了保護小樹散發毒物;其餘時刻,都是隱隱約約、淡然地生活在某處。它不像人類不斷渴求過多慾望,而讓憂鬱成為這世代的代名詞。

 

「植物給我的智慧在於無用之用,一直默默存在、生長,最終也成為一棵宏偉的神木。」古碧玲體悟,身而為人應該先把自己的根顧好,不要急、不要憂慮。

 

「人生終究會面臨成長的轉折,從過去身上帶刺,亟欲想要改變什麼、承受過大反彈,傷心欲絕離開。到後來,挫折為你磨去稜角,那滿身的刺變得柔順毛絨絨,才明白:許多事物並不需要立刻得到,反而是要盡力而為,有一天時間到了,心中的盼望自然水到渠成。」這就是植物的智慧,是值得每一個人去學習的人生功課。

 

古碧玲提起過去種植飛機草的經驗,葉子就像隨時要上騰的飛機,紋路特別好看,「常常這盆種死了,你不管它,它明年…哇~從另一盆長出新生命!」她過去也種過百合,「球根原本都不動,最後卻冒出新生命。」她提及自己種植的哲學,就是不積極要求植物應該如何生長,只要做好基本的換土、換盆即可。

 

▲古碧玲攝影作品。(圖/古碧玲提供)

 

「不要覺得它不行的時候,就認為它不行,它可能只是在休息。」如同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爸爸不認同兒子打籃球的那一幕,最後爸爸想起自己曾被人否定的難受,改口鼓勵兒子,「不要因為別人說你做不到,你就覺得自己辦不到,就連我說的也一樣,別人辦不到是別人的事,你辦不辦得到,你可以自己決定!」

 

身為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孩子身上

 

植物,讓大半人生都在衝撞的人們了解到,凡是生命都需要默默醞釀,不能因為表面上沒有動靜就否定它的存在,它其實在蓄積能量,為下一個循環、生機勃勃整裝待發。「很多東西都需要醞釀,包括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就像釀一缸醇厚飲品,如果在還沒有熟成之時就不斷翻開蓋子,這要怎麼享受美好成果?」

 

所以她也督促子女:人生是自己的,懂得獨立是一項必修的人生功課。「其實這就像對待植物一樣,該給的養份要給,其他就任由它們生長,喜歡音樂、喜歡籃球就去吧,只要不做壞事都好,我只負責生養他,不負責雕塑他,盼望他長成自己所喜歡的樣子。」

 

▲古碧玲攝影作品。(圖/古碧玲提供)

 

身為父母,不應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孩子身上,成為囚禁一生的枷鎖,「就好比你種了百合,卻要它長成孤挺花,很荒謬,百分之百不可能!」如果小時候自己沒有完成音樂夢,也不該強迫孩子去彈鋼琴,除非他本身就有興趣,沒有人應該去完成別人的心願。

 

只要梔子花的根不滅絕,這份母愛就會永存在這世界上

 

古碧玲分享,過去很常買錯想種的植物,想種A卻買成B的種子,「但買錯了,又怎樣?那也是一個很棒的植物,試著去接受它。」她說,每個父母都會有期待,但不需要講出來,以免造成子女反彈更大,也讓自己失望,不如把心思花在認識孩子身上,去欣賞子女不同的特點,互相學習成長。

 

「過去我是一個難搞的人,當然隨著年齡變得圓熟一點,但我卻生了一個對很多事情都能處理得很圓融的兒子,他有我沒有的優點,而且他喜歡昆蟲、養動物,而我喜歡植物。」

 

在婚姻關係上,古碧玲沒有長年擔任媒體高階主管的剽悍,對丈夫是放牛吃草的相處模式,每個人都有自處的方式。她說,工作勞累已是身上沈重的負擔,兩個人懂得照顧好自己是婚姻中的本份,只要最簡單的報備即可。

 

「一個好的伴侶是能在適當的時候,給彼此建議,幫助對方調整成長。」古碧玲說,當學會細品人生一點一滴,會覺察有些東西,是此生沒有想過會在孩子、另一半身上學到的,「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也有獨特的氣質,這是極其美好的事情。」

 

▲梔子花。(圖/大塊文化提供)

 

植物寄寓人生每個階段的體會,對母親的記憶也是其一。古碧玲說,過去多數家庭手足眾多,孩子很難獨享母愛,說到母親節,她偏愛送母親的竟是梔子花,而非康乃馨。

 

「那一天是我生命很深刻的一天,我媽難得只帶我出門,去到外公任職的衛生所,看見那裡山坡上有一整片梔子花,我媽帶我去採,香氣非常香,氣味至今都在我腦海裡流轉。」那天是她們母女難得的獨處,讓她始終都珍藏著這塊記憶拼圖,每年5-6月是梔子花的季節,它散發初夏的味道,也是媽媽味,只要梔子花的根不滅絕,這份母愛就會永存在這世界上。

 

植物不僅讓古碧玲感受到被愛與溫情,也在生活中領悟許多智慧,「植物的根,只要活在世上一天,就會有作用,人也是,只要活在世界上,就會繼續工作、做想做的事情。」

 

人到熟齡,她的處事態度更像植物般,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選擇慢下來,做一個站穩腳跟的人。她把自己比作欒樹,「四季都不同,各自有不一樣的美麗,每一個季節都很好;就像昆蟲,從毛毛蟲結蛹,最後破繭而出;就好比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精彩,時候到了就有變化,沒有想成為什麼樣,只要盡力就好,水到渠成就好,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就好。」

 

作家古碧玲近期出版散文集「不知道的都叫樹」,收錄50篇關於日常花事、栽植記憶、野外尋訪偶遇的散文,以及多年累積的攝影與畫作。(大塊文化出版)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1年6月12日

 

座位有限,立即報名!【擁抱熟齡 幸福必修學分】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 10月25日邀您解鎖健康、精采的人生!https://supr.link/J9uY0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