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後「沉默殺手」是它!每7人就有1人骨鬆…3撇步存骨本:每周「快走4小時」增骨密度

中年後「沉默殺手」是它!每7人就有1人骨鬆…3撇步存骨本:每周「快走4小時」增骨密度

80歲的蔣奶奶3個月前在自家床邊跌倒,摔斷右邊髖骨,家人和醫師討論開刀的風險後,決定不開刀。之後蔣奶奶就只能躺在床上,無法下床,而且只要一翻身,骨折處就痛得厲害,導致蔣奶奶每天情緒低落。因長期臥床,蔣奶奶也經常反覆發生泌尿道感染及肺炎,尾骶骨也出現褥瘡,體重比3個月前少了10公斤,整個人瘦了一大圈,而每次感染都一次比一次更衰弱…。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家醫科醫師周志傑表示,髖部骨折的死亡率相當高,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為15~22%,3年內死亡率高達約50%,死亡率甚至超過某些癌症,主要原因與臥床及行動不便所帶來的感染相關併發症有關。他指出,要預防髖部骨折,除了預防跌倒之外,就是治療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其實就是骨骼強度變差,使得骨骼結構發生破壞,骨質變得越來越疏鬆;通常年齡越大骨量就會隨之減少越多,而女性過了更年期的骨量更是快速大量流失。

 

在台灣,骨質疏鬆症其實很普遍,據國民健康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民眾的骨質密度,至少有一個部位量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其實沒有特別症狀,可是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就容易產生疼痛,常見部位有脊椎、髖部和腕部。而髖部骨折患者僅約1/3有接受後續骨質疏鬆的治療。

 

骨質疏鬆的治療非常多元,有的需要每天打針,也有人一年打1次,有的則可以吃藥物治療,醫師會根據病患情況,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周志傑指出,骨質疏鬆的治療目的在預防骨折的出現,就好像打預防針一樣,所以只要沒有發生骨鬆性骨折,就是一個好治療。

 

身高縮水3公分就應檢測

 

周志傑建議,65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都應該接受骨質密度檢測;而停經女性或50歲以上男性,若有包括:體重過輕(BMI值<18.5)、曾發生骨鬆性骨折、身高比年輕時矮3公分、背靠牆時頭枕部無法貼到牆面、長期使用類固醇、患有甲狀腺疾病或某些風濕免疫疾病,皆應該接受骨質密度的檢測。

 

而年紀也不是罹患骨質疏鬆的唯一風險因子,若長期鈣攝取不足、久坐辦公室、少曬太陽或缺乏運動者,都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為了減緩中年以後骨質流失的速度,國民健康署建議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等營養素。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提供。

 

3撇步存出績優骨

 

1.每日1.5~2杯乳品:每杯240毫升的乳品約含240毫克鈣質,可提供成人一日約1/4的鈣建議攝取量。

 

2.攝取高鈣食物:起司、黑芝麻、小魚乾、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如:地瓜葉、莧菜等,比一般的蔬菜含有較多的鈣質(每份100公克深色蔬菜的鈣含量大於75毫克)。

 

3.規律運動:適當從事負重有氧運動(慢跑、健走)、阻抗型運動(健身房拿啞鈴或拉單槓等)、高衝擊運動(跳繩等)、每周輕步快走4小時以上。如果有進行規律良好運動,每年可增加1~4%的骨密度,並降低髖部骨折風險41%。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