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熟齡Ⅱ長壽新人生講座/爺奶當「學伴」!老幼共學傳承生命教育,創新照護模式

擁抱熟齡Ⅱ長壽新人生講座/爺奶當「學伴」!老幼共學傳承生命教育,創新照護模式

▲ 左起木下川吾亦紅設施建築師村田行庸、施設長岩田尚明、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周榆修、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

今周刊與新光醫院今(11/18)日攜手舉辦【擁抱熟齡Ⅱ長壽新人生】健康講座,從日本廢校改建養老村的經驗,來看台灣正在進行式的老幼共融——國小轉型日照中心規劃,以及新光醫院如何打造「醫旅合一」的全齡健康園區,合勤科技如何滿足熟齡族在地養老需求等4大議題,進行講座分享與關鍵對談。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在開場致詞時提到,日本有廢棄學校改建為養老村的案例,台灣也有學校釋出閒置空間來作為日照中心,而蔡英文總統更宣布將盤點國內哪些場地適合作為長照場地,讓大眾對長照議題更加關注。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則表示,台灣2018年65歲以上人口已達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而預估2025年高齡人口則將超過20%,前後只花7年,增長速度在全球名列第1,代表著我們需要更多準備。

 

此外,亞洲最大的小學一度在台灣,1985年永和秀朗國小學生達1.2萬人,創下金氏世界紀錄,但如今學生卻僅剩下四分之一,變成3000多人,那麼閒置的校舍如何活化?如何讓老幼共融共學,也是值得討論議題。

 

台灣2022年的高齡人口約佔18.4%,日本則是29.1%,跟我們差了約10個百分點,日本是全世界最老化的國家,腳步走在台灣前面,希望藉此讓我們在快樂邁向老化的路上,有經驗可以學習。

 

周榆修:人是瞬間變老,提早準備讓老有所託

 

台灣少子高齡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目前台北也出現國小設置日照中心案首例,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周榆修就以芝山國小為例,闡述如何讓老幼共贏。

 

周榆修說,台北市的高齡人口超過50萬人,占比逾20%,等於每5人就有1位是65歲以上長者。因應少子化,北市府利用校園餘裕空間及社會住宅布建社會福利設施,包括托嬰中心、老人日照、身障據點等。

 

台北市政府在105年達成「1行政區1日照中心」的里程碑,至111年10月已有54家,容納人數已近2100人。為了達成「1國中1日照1學區」目標,市府全面盤點可用公有空間,芝山國小就是其一。

 

但芝山國小設置日照中心案,卻遭遇地方與家長極大的反彈聲音,家長質疑:「與教學無關的設施,怎麼會進來?」擔心照護員與志工頻繁進出校園,會增加人員複雜性與安全疑慮風險;也怕設置日照中心,是否增加幼童疾病感染風險?

 

 

周榆修說,從2019年規劃到2022年執行,漫長的3年間配合家長意見調整營運方式,力求友善、雙贏,做了幾項改變。包括:

 

1.進出動線不重疊:增設側門為獨立出入口,動線與學生區隔。

2.接送時間不重疊:長者上下午接送與離校時段區隔學生上下學。

3.增聘保全人力:進出校園和電梯皆由專職保全人力協助控管。

 

「為什麼我們需要日照?」周榆修說,在社會局的通報資料中,最大比例就是老人家在家中跌倒,一躺就是6個小時,等到居服員進去才看到。「我們從壓力中看到社會的需求,而將資源做有有效且合理的重分配,才是政府存在的價值。」

 

周榆修語重心長說,我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其實很多人是一夕間倒下,「當變老的時候,我們準備好了嗎?」為及早準備,轉型事在必行。而北市165校將有7成在20年內面臨改建需求,未來將重新規劃,讓學校不只是單一用途,可以托嬰、托幼、托老,讓土地做有效分配與利用。

 

傅尹志:老少「學伴」共成長,翻轉長照刻板印象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在2016年首創國內第一家於國小內營運的日照中心「大同福樂學堂」,以漸進方式打破校園圍牆,去年也進駐建國國小設置「大同建國日照中心」,成功做到了「老少共學」。

 

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說,成功並非一蹴可及,而是經過2~3年的溝通,台北市芝山過小經歷的痛苦,他們也曾遭遇過,但第一個據點成功後,第二個據點就順利推展,「而且兩個學校還會PK!」

 

 

他說,大同醫院服務的前金、鹽埕、新興區,65歲人口超過25%,「走進醫院大廳都是輪椅,我們輪椅永遠不夠用!」傅尹志苦笑,台灣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殊不知大同醫院所在區域「老早是超高齡」!甚至為了讓外籍看護方便帶長輩就醫,醫院指標除了中、英文標示,第3排一定放上印尼文,「我們必須更積極投入長期照護,才能讓民眾在照顧的路上更安心。」

 

其中,又以失智是醫院最關注的議題,於是在2014年先向距離500公尺、隔壁的大同國小租了一間閒置教室。當時,大同國小已從高雄最大校、全校100多班,銳減為每個年級3班,因此爽快出借閒置教室,供大同醫院開辦社區健康促進教室。想不到課程一開辦,就在社區裡造成熱烈迴響,2014年辦了403場、共16946人次;2015年更攀升至503場、共22874人次。

 

然而在市區裡也有偏鄉,傅尹志解釋,許多長輩不是不想出門,而是卡在接送問題、或是怕別人異樣眼光,所以將自己鎖在家中。「我們希望別讓長輩成為城市中的孤島,老少共治是一個方法,因為少子化,學校有很多閒置空間,為什麼不能借我們?」

 

但問題來了,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受教權受影響,與社福單位形成對立,只能一一化解,2年共舉辦162場公聽會及協調會;更邀請校長及家長會長至日照中心參觀,消除他們對日照中心的負面刻板印象。

 

 

 

擔心孩子與長輩碰撞,他們以操場區隔彼此空間,出入口也各自獨立;擔心失智長輩走失,則以電子圍籬取代實體高牆,長輩名片型接收器,能預防走失,又能讓長輩有尊嚴地在日照中心內散步。

 

完工後的大同福樂學堂窗明几淨,翻轉外界對長照中心的刻板印象,後來更打破圍籬,讓老幼可以一起上學。初期配合節慶及特殊活動,辦理世代共融活動培養默契,並將生死、長照等議題列入課綱。

 

此外,學校還導入「學伴模式」,讓老少成為互相學習的伙伴,學童更能藉由與長輩的相處,學習如何照顧長輩、協助長輩並體貼長輩。「這個社區照顧的老年人85%是失智,但學員可以互相陪伴,甚至下課會相揪去美髮院,回歸社會化,而不是鎖在家裡。」

 

 

幼銀共融能減緩老化,彼此共學成長

 

對於北高的案例分享,日本「木下川吾亦紅」施設長岩田尚明表示,無論是業者或政府,都應該深度瞭解互相立場,才能達到順利的溝通。木下川小學改建案,也經過多次與社區深入探討雙方意見,並取得同意才進行,所以上述提到的抗議、質疑等狀況都沒有發生過。

 

岩田尚明認為,小朋友有很大的能量,能夠影響很多事情,如果能讓小朋友與長輩互動,可以帶來正面的效益。岩田尚明感觸地說,台灣和日本一樣,逐漸從大家族走向小家庭,由於生活模式改變,孩子很少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即使學校成績很好,心中卻少了感動,我們應該製造更多機會讓長輩與孩子相處,或許可以讓孩子從長輩身上學到更多。

 

木下川吾亦紅設施建築師村田行庸則表示,大同醫院與大同國小的合作,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其實日本在推動老幼共學上,初期也不是很順利,但能在有限空間裡頭讓設備活用,讓長者與小朋友共同生活,是非常好的利用價值。

 

村田行庸也分享,自己的奶奶101歲,因此將邁入50歲的自己,還有50年要過,所以現在就開始跑馬拉松,也致力從建築師角度,打造讓更多長輩適合居住的環境。

 

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說,每個人都會老,但希望是「健康老」,就像英國女王一樣,如此一來,醫院的負擔就不會這麼高,這也是各界都該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