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愛吹牛,在一次聚會上,他聽一個朋友說要張羅一場盛大的婚禮需借用十幾輛轎車,就主動表示:「你這事就交給我吧,我認識很多人,到時候給你弄十幾輛好車。」朋友聽了很高興,當場就把這件事託付給他。他拍著胸脯說:「你就放心吧,到時候你直接來開車就行了。」
婚禮前一天,張羅婚禮的朋友說:「你看那轎車……。」他恍然想起借車的事情,拍拍腦袋驚叫:「哎呀,你看看……嗨,小事一樁,我馬上打電話幫你找車來。」
說完,他開始打電話,然而找了好多人,都說自己要用不能出借。最後他費盡了力氣,也只借到幾輛而已,遠遠不夠。沒辦法,他只好把實際情況告訴朋友,表示自己現在沒辦法弄到那麼多轎車。
朋友十分氣惱:「你這人怎麼能這樣呢?當初你拍著胸脯保證能弄到車,我還以為這事情真的沒問題呢。現在你卻跟我說弄不到車了。你這不是騙我嗎?這事辦不成,你也要早點告訴我,好讓我有個準備。」
他滿臉羞愧的說:「都怪我、都怪我,真不好意思。」
朋友懊惱的搖搖頭:「你這人真是!」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自此以後大家都不太願意和他一起辦事,就擔心他耽誤事情。
說話斬釘截鐵、不留餘地,聽起來好像底氣十足,也很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但實際上很容易出意外。因此,我們說話時,切記別把話說得太死。除非,你真的非常有把握。我們可以說:「我盡量,能夠辦成的話,我會給你回電話。你同時找找其他的方法,免得耽誤事情。」這樣說,對方聽在耳裡也覺得舒服,同時也提醒了對方進行多方準備,以免事情辦不成產生埋怨而影響彼此的關係。
其實,不僅在承諾時要注意留有空間,在其他一些場合說話,也要注意有所保留,避免因話說得太滿而對自己的形象造成不良的影響。有的人喜歡說狂言、放狠話,結果造成一些尷尬的場面,無法收拾。
有個人在公司裡與同事發生摩擦,弄得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對那位同事說:「從今以後,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再無瓜葛!」說完這話三個月後,那位同事成了他的主管。因自己講了過重的話,見面難免尷尬,他只好離開,另謀他就。
可見,要少對人說狠話,多給人留餘地。說狠話就像把杯子倒滿水一樣,再也不能倒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
在交談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咄咄逼人。在商業談判、辯論賽和法庭辯論中,採用咄咄逼人的姿態,可在氣勢上壓倒別人。但是,在日常的交際場合,若總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態度,則很容易讓人感到不舒服。關於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在必要的時候,還是留點餘地比較好。
給人留餘地,是一種智慧。古代人們圍獵捕獸時,有條規矩便是網開一面,只圍三面。這樣做,一來是為了保證獵物的繁衍生息,而不至於竭澤而漁(按:排盡池湖的水捕魚,比喻一味榨取,不留餘地);二來則是為了避免獵物因沒有出路而全力反抗,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條規矩後來被廣泛運用於戰爭中,給敵軍留條活路,可以有效的降低對方的士氣,讓對方不至於因沒有活路而產生出拚命的勇氣,從而避免了給己方造成更大的損失。
在平日的為人處事當中,若能網開一面,也有同樣的效果。你與某人因某事發生矛盾,若逼之太緊,不留情面,便可能讓對方產生激烈的反抗之心,心裡只想著趕快跳出糾纏,從而直接破壞關係;若你能夠留有餘地,那麼雙方便有緩和的空間,對方也能把心思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破壞關係上。
《菜根譚》有言:「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當今時代日新月異,過去很多年才可能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現在幾個月甚至幾天就可能發生了。若把話說得太滿,把事做得過絕,將來一旦發生了不利於自己的變化,就難有迴轉的餘地。
人的一生說短也短,說長也長,世間事恰如白雲蒼狗,變幻莫測,所以不要一下子把路堵死了。這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說話要留有餘地,如果可能的話,不要把話說死、說滿、說透。
說話的智慧
有道是,事前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做事留有餘地,不把人逼上絕路;說話也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得太滿。因為凡事總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意外,以免自己將來下不了臺。
記住清代名臣曾國藩的一番話:「福不享盡有餘德,勢不使盡有餘力,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心不用盡有餘量。」
(本文摘自《說對一句話,99%的事都能解決:說不出口、說了後悔、說不到重點……你可以一句話搞定。》,大是文化出版,李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