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保有健康活動的日常規律,對所有老年人都很重要,尤其患有失智或認知功能障礙的人更為關鍵。
孩子每天去上學、上班族每天去工作,在人生多數日子裡,絕大部分的人上學、上班維持著生活規律。但退休後不再需要上學、上班,時間彷彿變多了,日子變得漫長而鬆散,失去了規律性,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為什麽對患有失智症的人來說,日常活動和常規很重要?對處在失智症早期階段的人而言,日常規律為他們提供了對一天和環境的控制感。對於失智症晚期的人來說,這些活動往往是他們仍然可以回憶和交流的幾種途徑之一。
而隨著失智症的發展,患者將更難集中注意力,也更難學習新事物,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她/他所喜愛的活動。許多日常活動可以根據老人家的能力進行調整,比如失智症患者可能無法招架大型的社交聚會,但他們仍能與少數人進行良好的社交互動。
失智者「按表操課」這樣設計
維持日常活動與規律除了提高生活品質,還可以減少漫遊或激動等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在選擇或因著病程調整日常活動時,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人們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原則:
1、留意老人家喜歡的事物
老人家以前的興趣嗜好是什麼?那些喜歡喝咖啡、看報紙的長輩,即使他們無法完全理解報紙內容,但還是可能會覺得這些活動讓人感到愉快。或是觀察老人家在不同活動中的反應:快樂、焦慮、會分心或煩躁不安?有些人喜歡去看體育場看比賽,有些人則可能因比賽節奏或噪音感到害怕。
2、長者的能力變化
原則上盡量維持老人家喜歡、有興趣的活動,所以應隨她/他退化程度及能力做調整。如喜歡閱讀的老人家因為越來越無法專注看書,可以考慮唸書給她/他聽,並適時互動。
3、觀察老人家是否有主動會進行的活動
譬如在晚餐前擺放餐具或在早上打掃廚房地板?這類自主性的活動可能意味著老人家重視或習慣這些活動,可以考慮將其納入日常規律中。
4、注意老人家的身體狀況
她/他是否會很快感到疲倦?或有困難看、聽或執行簡單的動作?
個人化調整活動,享受過程而非成果
●注重享受活動的過程,而非成果:專業藝術家可能會因作品品質下降而感到沮喪,但業餘愛好者可能會享受藝術這樣新的自我表達機會。
●鼓勵參與家中的日常生活:這能讓老人家感受到自己仍是家中重要的一員,比如擺放餐具,幫忙準備食物等,可以帶來成就感。
●結合過去工作習慣的活動:以前做秘書的長者可能會喜歡整理工作,如制定待辦事項清單或採買清單。過去是農民或園藝師可能仍會喜歡種菜或花草。
●考慮一天當中的時段:照顧者可能會發現,在特定時段進行某些活動較易成功,如早上起來就要更換睡衣,換上可以出門的服裝。
●根據疾病階段調整活動:隨著疾病進展,可能會發現老人家越來越容易分心或易感到挫折,這就代表需要調整活動內容。譬如把活動分成幾個小步驟,或讓患者做更簡單的部分,也要有心理準備,失智老人家可能越來越無法主動而積極參與活動。
失智≠失能,仍能從日常規律中找尋意義
林奶奶以前的同事知道了她的情況,介紹林奶奶參加社區關懷據點辦的課程與活動,她很開心能夠重新參與社交,先生也開始建立一些與林奶奶的日常活動,像是晚飯後去附近公園散步,一起去賣場採買食物等。
因為失智症,過去能夠帶給患者意義、目的和快樂的舊活動已不再有可能,失智症患者的憂鬱情緒、社交退縮或激動的行為,常見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活動和目的,簡單來說就是「他們感到無聊」!
而照顧者也承受了很大壓力,因此能與失智者一起建立日常規律與進行簡單活動是最好的療法之一,不僅會為他們帶來快樂和意義,也是照顧者改善生活品質、增進關係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