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前些年在歐美地區也有關於熟齡人口走路速度與健康及壽命關係的長期且大規模研究,發現在眾多健康指標中(比如各種慢性病或身體檢查數據),與預期壽命最相關的,就是走路速度。簡單講,一個人走得越快,表示他會活得越久。
日本的研究也發現,有八成的男性在75歲以前都能獨立完成生活大小事,不需他人協助,而且有九成的女性在七十歲以前也有良好的獨立生活能力。
日本政府的統計資料也發現,七十歲以上還繼續就業人口的比率愈高的縣市,平均耗費的醫療費也會愈少,相反的,在一些老人工作比率低的縣市,老人耗費的醫療費也會較高。當然,這只是統計上的相關性,很難明確斷定一個人是因為工作而身體健康,還是因為他身體健康所以能夠工作。不過,各種醫學研究都支持若是社會參與度愈高,長期來說身體的健康狀況也會愈好。
日本也有一份全國性的調查,訪問了五千位五十歲到六十九歲的日本人,退休後想做的事。結果出乎意料的,大家最想做的事,第一名居然是「工作」。不過這裡講的工作不見得是繼續延後退休的全職工作,而是希望用另外的方式繼續工作。
因為日本絕大多數上班族都必須擠地鐵到公司,然後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到家,假如能夠找到走路、騎自行車就能到的地方工作,才會是符合退休族群需求的方式。
每個人都不希望退休後整天就只是看電視、追劇、遛狗、爬山散步。雖然年紀大但是當大家都還很健康有活力,有豐富經驗與技術,大多都希望能繼續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如何建構新的,符合長壽社會的社區模型,是新的挑戰。
因為現在的城市建設,不管是都市規劃、公共交通,僱用制度,都是預設人生只活五、六十年的思維,當人類社會已來到人生百歲時,我們的社會從硬體到軟體,該是什麼樣子?這是令人好奇的問題。
(本文獲「偉文隨筆」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