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的社會,據內政部2023年8月統計,國內65歲以上熟齡族已超過421.7萬,占總人口18.02%。隨年齡增長,各項慢性病隨之而來,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關節退化等疾病,其中關節退化造成的疼痛、行走困難、甚至跌倒等問題,大大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
彰基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沈泰杉醫師指出,初期的關節炎,可以透過保守性治療如減重、藥物、復健治療或輔具等,幫助改善疼痛及減緩關節磨損退化;中後期的關節炎,關節嚴重病變且保守治療無效,就需要考慮關節置換手術。
沈泰杉觀察,門診常見因關節疼痛來就醫的患者,多半是中後期退化性關節炎,一般會先建議藥物或復健等保守治療。但如果關節嚴重病變,保守治療無效且影響生活品質,就會建議考慮關節置換手術。
▲邱爺爺(左)手術後恢復十分良好,雙腳彎曲活動度極佳,看不出雙膝才剛經歷過人工膝關節手術。(圖/彰基醫院提供)
3種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置換手術可分「半膝關節置換」、「全膝關節置換」及「全膝關節再置換」3種。沈泰杉解釋,人類膝關節的關節面可分為3個部分:內側、外側及上側(髕股關節面),大部分的退化性關節炎都是從「內側關節面」先開始。至於如何選擇,可以考量關節炎病變及症狀的嚴重程度:
●半膝關節置換手術:關節炎病變及症狀只發生於單一側的關節面,且韌帶完整無受損時;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退化性關節炎症狀較嚴重,於兩側以上的關節面受損或韌帶鬆弛或損傷時;
●全膝關節再置換手術:適合全膝關節術後鬆脫。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膝關節的使用年限約10~15年,需再次手術時,半人工膝關節置換病人,可選擇活動度佳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而全膝關節置換病人,則只能須選擇活動度略差的再置換手術。因此對於較年輕的、單一關節病變的病患來說,半膝關節置換可能是比較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