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買鴻海賺1萬多就跑,懊悔「以前股價11X元上不去,為何這次漲這麼多?」分析師兒曝目標價「魚尾還很大」

老爸買鴻海賺1萬多就跑,懊悔「以前股價11X元上不去,為何這次漲這麼多?」分析師兒曝目標價「魚尾還很大」

話說上週回中壢,跟老爹老媽吃飯,免不了要聊一下最近的股市。

 

鴻海(2317)賺1萬多就跑了 老媽埋怨老爸賣太早

 

只聽到老媽抱怨到:「你爸厚~好像沒見過錢一樣,才漲一點點,賺了1萬多塊就賣了」。

 

我好奇地問她:「是哪一檔?」,老媽說:「鴻海呀!」。

 

這時老爹馬上反駁:「我怎麼知道這次漲真的?,以前漲到110多就上不去了,誰知道這次漲這麼多」。

 

嗯,這個時候我最好不要亂插嘴,但是我其實心裡知道,類似這一種大型股的操作,跟一般中小型股是不一樣的。

 

大型股一但起漲 往往一波到底

 

所謂的大型股,通常指的股本比較大,可能是500億或是上千億以上的公司,我們會稱之為大型股。

 

由於大型股的股本大,在外流通籌碼多,大多數時候就會像我老爹說的:「不太會漲」。

 

可是這種平常不太漲的大型權值股,一但起漲往往就是一波到底的走勢。

 

這就像是大卡車或是大客車一但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時候,千萬不要開在大卡車或是大客車的前面,因為一但前頭發生緊急事故,它們是剎不住的。

 

而這一類的大型股,股價要是起漲,也往往不是散戶所為,勢必是法人的買超所導致。

 

因此,法人買超大型股,一定是評估這一檔大型股具有投資價值,而且會一直買一直買,直到股價不再具有投資價值,或是股價已反應了它真實價值,因此股價往往會一波到底。

 

中國市場蘋果光環不再 Nvidia成為鴻海明燈

 

只不過,大多數的人都不敢相信鴻海會從大牛股,搖身一變成為黑馬股,因為身為蘋果iphone最主要的組裝代工廠商,面對iphone今年以來在中國的銷售節節衰退,未來的營收及獲利展望勢必不會太好。

 

根據IDC的資料顯示,去(2013)年蘋果iphone在中國的市佔率雖然是第一名,但比率已經降至17.3%。而今年開年之後的前六週,蘋果iphone的銷售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了24%,而同期的華為卻是逆勢成長了64%。

 

這一個此消彼漲的發展,使得近期中國手機市佔率排名出現了大洗牌。根據最新的調察顯示,蘋果iphone的市佔率已掉至15.7%,市佔排名從第一下滑到第四。

 

即使庫克不辭辛苦的到中國固樁,但也敵不過中國本土手機的來勢洶洶,除了華為之外,榮耀、ViVo等本土品牌手機紛紛崛起,瓜分了蘋果iphone在中國的市佔大餅。

 

這一連串地變化,鴻海不會不知道,只不過在過去三年鴻海仍在尋尋覓覓,一下切入電動車,結果蘋果放棄不玩;一下元宇宙,結果連Meta也陸續裁撤相關部門。

 

鴻海始終找不到一個確定下錨的地方,直到Nvidia揭開了AI產業的序幕,彷彿讓鴻海找到黑暗裡的一盞燈。

 

鴻海(2317)十年磨一劍

 

就在今年的Nvidia開發者大會(GTC)上,鴻海憑藉著過去在白牌伺服器的馬步,硬是切入了Nvidia在AI伺服器的供應鏈。首先是鴻海旗下的富士康接到超級晶片GB200的相關出貨許可,而旗下的另一家小金雞「鴻佰科技」,更是在GTC大會展出多種AI伺服器產品,以及先進液冷解決方案,包含液態對氣態和液態對液態的解決方案,並且具備有高達1300kW的強大散熱能力。

 

正可謂大雞晚啼,又或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鴻海這一個華麗轉身,讓不少法人紛紛對鴻海(2317)調高投資評等。在3月18日的 GTC開發者大會之後,美系外資高盛,甚至給出了172元的目標價,當然這個目標價是不能夠讓老爸知道,免得他老人家心情不好呀!

 

圖一、GTC大會後法人給予鴻海的評等及目標價

資料來源:籌碼K線

 

後續觀察法人是否持續買超

 

鴻海累計前二個月營收衰退17.67%,我相信這跟iphone在中國的銷售不佳有關。題材面的發酵可能已經造一段落,接下來要看外資、投信是否還會再大幅買超。

 

投資朋友可能要對鴻海改觀了,因為鴻海已經從蘋果概念股,轉身成為Nvidia(輝達)概念股囉!

 

鴻海(2317)日K線

資料來源:大富資訊

 

作者簡介_陳唯泰

從事金融證券業超過17年,合格證券分析師,現任仲英財富投資長、CMoney全曜財經顧問、財經主筆,並且是證基會以及中正社區大學講師,今周刊、Yahoo理財專欄、商周財富網特約作者。

投資心法首重總體經濟的多空循環,並結合基本面選股與技術面操作;認為「擇機入市」才是股市投資的獲利法門。目前有2本著作:「相信我,你的錢賺不完」、「台股股民曆」。

如果你還想閱讀更多作者的投資文章,歡迎參觀:

部落格:老摸與蛙董的面面

粉絲專頁:跟著我擇機入市

Telegram 頻道:跟著我擇機入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