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也在昨日緊急召集6名毒物學專家、收治相關患者醫院的醫師代表、感染科權威醫師張上淳,及疾病管制署、食品藥物管理署、法務部法醫研究所代表、環境部化學署等單位,召開專家會議。
據《中央社》報導,參與專家會議的毒物科專家、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毒素最早是在印尼被發現,溫度在攝氏22到33度間、酸鹼值中性,是米酵菌酸最喜歡的環境。過去中國、印尼、非洲都有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的案例,包括2020年10月黑龍江省的「酸湯子中毒」事件,造成食用的一家12口中9人死亡。
米酵菌酸毒素會直接攻擊人體細胞線粒體,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只要1毫克就會致命,但台灣過去從未有過相關案例。
而若吃進遭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類似急性腸胃炎症狀,嚴重者可能1天內昏迷、休克、肝腎等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達4成以上。由於目前尚無解毒劑,只能給予中毒患者支援療法,如呼吸衰竭就插管、休克就打強心劑。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也在臉書表示,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刻,如何幫助大家預防避免,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
延伸閱讀:
營養師程涵宇則在個人網站提醒,米酵菌酸無臭、無味,即使食物受到污染,仍具有正常的外觀、氣味和味道。若接觸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潛伏期為1至10小時,主要影響肝臟、大腦和腎臟等器官,嚴重程度和時間進程則有所不同。
據現有醫學報告,其症狀包括不適、頭暈、嗜睡、出汗過多、心悸、腹痛、嘔吐、腹瀉、血便、少尿、血尿等,患者檢查期間的發現包括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黃疸和四肢僵硬、嗜睡、譫妄、休克、昏迷和死亡。
程涵宇也建議,民眾煮飯把握煮剛好原則,「當天要吃多少煮多少不要剩。」萬一真的有剩飯剩菜絕對立刻進冰箱,放在室溫下等它涼再放冰箱完完全全就是錯誤觀念,而且還大大提高食物中毒風險!
米酵菌酸可能出現在哪些食物中?
●腸粉
●河粉
●米線
●濕米粉
●濕冬粉
●久泡木耳
●久泡銀耳
●涼皮
●發酵玉米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