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如果凡事都還依賴父母,那才是真正值得的擔心。如果缺乏自我意識,無法以自己已經成長的角度看待父母,當他們日後獨自面對社會時,也會以弱者的視角仰望所有年齡比他大的人,也會用長不大的心態面對所有同儕,並遭受許多打擊和挫敗,到那時覺得痛苦也來不及補救了。
孩子要獨立是件好事,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變冷漠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厭惡或排斥,也不是關係惡化,只是孩子開始產生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在嘗試塑造一個獨立、平等的人格角色。在青春期的階段,如果父母過於敏感,以責備的方式管教孩子,會讓親子衝突變嚴重。相反地,如果處理得當,那麼孩子依舊可以和自己親愛的爸媽談天說地,討論他們覺得有趣的事情,同時學習如何待人接物,變成一個優秀的成年人。
此外,在孩子心裡,他們的時間和心思的分配也被重新調整了。此時他們不可避免地會花更多時間和他人(例如同學)相處,即使在家裡,他們的心思也可能都放在外面的人和事上,因為那些對他們的新身體和新大腦而言更有趣。這不是孩子的主觀意願可以決定的,而是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無法避免。
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大部分青少年待在家裡的時間,會從原本的三十五%,減少為十四%,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和朋友相處,不論是一起瘋跑、追逐、遊戲,即使沒做什麼特別的事,他們也樂在其中。
很多父母會擔心老往外跑的孩子會耽誤課業,又怕他們和陌生人學壞,更覺得以前那個「愛親親抱抱舉高高、乖巧的小孩」不見了,現在的孩子看到父母就板著一張臉,惜字如金,還會表現出很不耐煩的態度,以致父母的心裡感到失落,甚至還會有情緒的劇烈波動。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只要過去十幾年的教養方式是正確的,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是很愛父母的,只是他們的愛放在心裡,遇到重大的事情還是會找父母討論,爸媽還是那個中心支柱,只不過他們的荷爾蒙和心態,不再鼓勵自己以孩子的角色和父母相處,更希望能用大人的角色面對。
而且新的世界更刺激、更有趣、更新奇,他們心的容量變得更大了,希望能挑戰更有難度、更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階段,對外界的新鮮世界、新鮮朋友絲毫不感興趣,只想待在家裡跟父母在一起,那才是更值得擔心的事。
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能夠出人頭地,那麼現在他們出現的這種變化就是未來成功的必要開端。所以,父母不需要特別做什麼,只要先做到不去揣測或質疑孩子的動機,比如「是不是他不愛我們了?」「是不是他在外面有什麼更感興趣的事情了?」「是不是他已經把朋友看得比父母還重要?」......不要存有這種想法,更不要感到失落。
他們不是討厭家裡的「老太婆」或者「糟老頭」,孩子原本一百分的大腦和身體,其實都是被你愛著長大的,現在屬於你的部分也仍維持著一百分,絲毫未減。只不過他們的大腦和身體已經快速成長為一千分,多出來的那九百分,自然就會留給陌生而新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