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94歲的巴菲特長年行善,自2006年起已捐出其波克夏股份的56.6%,總捐贈額超過580億美元。
據《美聯社》報導,巴菲特曾表示3名子女將在他身後10年間分配剩餘的1474億美元財富,但考慮兒女年紀分別已達71、69與66歲,可能無法在有生之年消化這筆善款,因此也指定3位較年輕且家族一致認可的繼任受託人,「3個活著且方向明確的頭腦做出的決策,比一個已故之人的指令更為合理」。
巴菲特在信中指出,妻子蘇珊去世時,留下約30億美元的遺產,其中96%捐給了基金會,並留給3個孩子每人1,000萬美元,這也是他們夫妻首次給予兒女的重大禮物。
「這些遺贈反映了我們的信念,富裕的雙親應該為孩子留下足夠資源,讓他們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但不能多到讓他們可以什麼都不做。」
不打造財富王朝,分享給「一出生就拿到短籤」的人
巴菲特出生於全球經濟大蕭條年代,當時看來不樂觀的境遇,卻在多年後嚐到複利的甜頭。儘管擁有幸運的長壽,他仍直言「時間總會勝利,但它有時反復無常,甚至殘酷——有時在生命誕生或剛剛開始時結束,而有時則等到近百歲才造訪。到目前為止,我一直很幸運,但不久後,它也將找上我。」
而巴菲特多年來攢聚驚人財富,但他強調,自己並不希望創造一個王朝,「無論是我、蘇珊還是阿斯特麗德(巴菲特第二任妻子),都不相信王朝式的財富。」
他們反倒認為,機會平等應該從出生開始,而極端的「看看我」式的生活方式雖然合法,卻不值得讚賞。「作為一個家庭,我們擁有我們需要或單純喜歡的一切,但我們從未因為別人渴望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而尋求快樂。」也因此,他願意將透過複利累積的巨額儲蓄,傳遞給那些「一出生就拿到很短籤的人」。
遺囑先讓孩子看過,家庭關係反而更親密
他也建議所有的父母,無論是小康家庭或擁有驚人財富,在簽署遺囑前,應該讓子女先行過目,「確保每個孩子都瞭解你做出決定的邏輯,以及他們在你死後將面臨的責任。」
如果他們在看完遺囑後有任何問題或建議,父母也應聆聽並採納合理建議,因為「你不會希望你的孩子對遺囑決策感到困惑時,你已無法回答任何問題。」巴菲特解釋,多年來3個孩子經常對他的決策提出問題或評論,而他也常採納建議,一如巴菲特父親當年也是對他採取相同的教養方式。
親子之間充分溝通的結果,讓他只需每隔幾年修改一次遺囑——通常只是很小的變動——並保持簡單。而他與已逝合夥人查理蒙格也見證過許多案例,證明富豪父母若能在生前就跟兒女充分討論過遺囑分配,反而能幫助家庭變得更親密。相反的,「許多家庭因為遺囑的公開而被迫離散,這讓受益人感到困惑,甚至產生憤怒或忌妒。」
遺囑是一封「愛的家書」,用心安排讓彼此都幸福
台灣遺囑協會理事長、777遺囑產生器發明人劉韋德律師形容,遺囑就像一封「愛的家書」——乘載你對自己、對親人,甚至是對社會與世界的愛。
劉韋德說,許多人以為遺囑無非就是交代錢財、資產,但其實一份用心安排的遺囑,可以做到3件事:
■自我意識展現:遺囑具有法律效力,可被強制執行,能確保自己的心願會被實現,親人也能依循遺囑去執行,不會產生紛擾。
■感恩與回饋:能按照自己意志,將遺產留給自己感恩的人或回饋社會,讓內心得到付出的幸福感。
■選擇告別方式:可透過遺囑選擇自己喜歡的喪葬儀式、地點,決定如何與世界告別。「就像出遠門一樣,把事情都交代好,一旦無常到來,你已做好準備,就不會有驚嚇。」
當然,也可以加入留給所愛的最後叮嚀,也許是平常想說卻說不出口的心意,或是說了千百遍卻仍想傾訴的話,在離開後仍能透過一紙遺囑交付,讓彼此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