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湯能緩解「感冒」不適?竟暗藏致命風險…醫授5大泡湯秘訣防心梗、休克:這3類人別泡太久

泡湯能緩解「感冒」不適?竟暗藏致命風險…醫授5大泡湯秘訣防心梗、休克:這3類人別泡太久

中央氣象署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冷空氣的乾濕差異,會影響人體實際感受到的「寒意」。尤其最近迎來2025年第1波春雨,體感氣溫驟減,疾管署統計,類流感門診、急診就診人數逾18萬人次,不少人感冒或罹患流感,症狀嚴重,發燒、咳嗽、全身痠痛。

很多人感冒時會想用泡湯來放鬆身體、緩解不適。但其實,已經感冒嚴重的人一旦泡湯時間過長或水溫過高,可能讓病情加重,甚至造成危險!為什麼會這樣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為你解答。

 

短時間泡湯的好處

 

● 濕熱環境能舒緩呼吸道不適:溫熱水蒸氣可以加濕呼吸道,讓痰液變稀,暫時減少氣管乾燥與刺激,讓咳嗽稍微緩解。

 

● 血管擴張,身體短暫放鬆:泡湯會促進血液循環,使肌肉放鬆,減少因發炎導致的緊繃感,讓身體感覺較舒適。

 

為何長時間泡湯反而會讓病情惡化?

 

● 心肺負擔加重,影響氧氣交換:泡湯時,皮膚血管擴張,大量血液流向皮膚,可能導致肺部的血流壓力上升,影響氣體交換。再加上熱水刺激心跳加快,增加心臟負擔,對於已經發炎的肺部來說,可能會加重呼吸困難、心悸、甚至缺氧

 

● 脫水風險,讓痰液更黏稠:泡湯會讓身體大量出汗,若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可能導致血容量下降,讓痰液變得更加濃稠、不易排出,反而加重咳嗽與呼吸困難

 

延伸閱讀:
泡溫泉,享受之餘也別忘了健康!3行為可能增加心血管負擔,每次最好控制在XX分鐘

 

 

缺氧風險增加,恐胸悶或昏厥

 

泡湯會提升身體的氧氣需求,但當肺部發炎、功能受損時,氧氣交換能力已經下降。如果泡湯時間過長,可能會感到頭暈、胸悶、呼吸急促,甚至昏厥,對於高齡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肺功能較差的人,風險更大!

 

遵循泡湯5秘訣,保健身體沒煩惱

 

1、泡湯時間5~10 分鐘內:避免長時間泡湯增加負擔。

2、水溫控制38~40°C:過熱可能導致心肺負擔增加。

3、避免全身泡入熱水:可選擇泡腳或泡半身,減少對心臟的壓力。

4、泡完湯後補充水分:防止脫水影響身體恢復。

5、觀察身體狀況:若出現胸悶、頭暈、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停止泡湯,避免病情惡化。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