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幾歲的李爺爺本身有三高及失眠問題,長期在診所追蹤治療,他睡前固定服用鎮靜安眠藥,並在幾年前曾發生一次腦部梗塞性中風。近1年來,家屬發現他開始出現幻覺和妄想情況,更令人擔心的是,李爺爺曾多次被發現癱軟倒在自家廁所中,不僅無法自行起身,還伴隨大小便失禁、眼神呆滯等現象。
某日傍晚,他又被住家附近的警衛發現癱坐在地上,當下反應遲鈍、說話異常緩慢,家屬將他帶回家後,又發現他的右手似乎特別無力,連筷子都無法舉起,機警地將他帶來急診。
經住院詳細檢查後發現,李爺爺的腦波顯示左側腦部的頂葉有異常放電的現象,且符合輕度失智症的診斷。經過抗癲癇藥物的治療後,他發生突然癱軟、失神狀況的頻率,有了明顯改善。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周孟樂指出,「癲癇發作」是在生活中時不時會遭遇、卻時常被忽視的症狀。根據統計,每個人一生中約有10%的機率至少會發生一次的癲癇發作。而這些人之中,符合特定條件即可被診斷為稱作「癲癇」的疾病。
癲癇致病的根本原因,來自於大腦表面(皮質)的異常放電現象,估計台灣至少有15至20萬人已被確診為癲癇症患者。而最容易罹患癲癇的年紀,除了小於20歲的孩童及青少年之外,大於55歲的成年人也是另一種高危險族群,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晚發性癲癇」。
周孟樂表示,有別於大家常在新聞或電視劇中看見的癲癇發作,也就是「口吐白沫」、「雙眼上吊」、「四肢劇烈抽搐」等症狀表現,罹患晚發性癲癇的病患在腦部異常放電時,常以單側(手腳或臉部)異常抖動、意識混亂、眼神放空呆滯、幻覺/妄想、情緒躁動、全身癱軟、大小便失禁來表現,甚至有些人只會有短暫的記憶喪失現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會以為只是容易發呆、變得較健忘,或是年紀大導致體力變差、時常軟腳,而忽視了存在於腦部的問題。
晚發性癲癇常見症狀
●單側/單隻手腳或單側臉部異常抖動
●意識混亂
●眼神放空呆滯
●幻覺/妄想
●情緒躁動
●全身癱軟
●大小便失禁
●短暫的記憶喪失
周孟樂說,有近三分之二的晚發性癲癇病患,在其腦部都能找到引發異常放電的原因。最常見的病因是腦出血性/梗塞性中風,其次是失智症等腦退化疾病、腦腫瘤或撞擊後造成的創傷性腦病變等;另外也有一群病患,因為血糖起伏過於劇烈、體內電解質失衡,或是不當使用鎮靜安眠藥物,而產生癲癇發作的症狀。
周孟樂提醒,及早察覺癲癇症狀,也意味著能及早找出背後的病因,進行早期的治療或預防。此外,罹患失智症的成年人,尤其是「輕度」失智症患者,更常產生癲癇發作的症狀,若是頻繁發作而未接受治療,將會讓認知功能退化地更加快速,值得多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