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難頻傳,玉山2名男女山友上週六(3/22)上午攀登玉山主峰、北峰時,從主北峰叉路口、山友口中的「魔王坡」墜谷;合歡山西峰及尾上深堀縱走路線也分別有陳姓、曾姓山友獨攀失聯,4人同時在23日下午尋獲,皆已不幸身亡。而15日則有17人登山團在攀爬奇萊山時,發生山難造成1人死亡,剩下16人被大雪困在山上,直到20日才被救下山。
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發現,自2021年起,山難事故連續3年創下新高,2023年獲報山難案件高達513件、出勤救援786人,造成48人喪生。而至2024年8月底為止,山難死亡人數更高達51人,也創下22年來新高。
台灣在2019年開放山林之後,山難事故大增,消防署統計,2015年至2023年山難求援以「迷路」及「創傷」為大宗,分別為1027件(37%)與609件(22%);其次為「疾病」294件、「墜谷」279件,各佔約10%。
發生事故年齡層以50歲到59歲的中高齡自組隊伍最多,其次則是60至69歲,合計2023年50~69歲發生山難人數就高達336人。
平日體能好有運動,也可能發生高山症
近年登山運動盛行,但海拔超過2500公尺以上,人就容易因為低壓、低氧等環境,而產生生理變化,出現疲累、喘、頭暈、頭痛、想吐等情形,經驗不足的民眾,往往會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或疲累,反而讓自身暴露在高山症的危險之中。
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蔡瑋情表示,高山症在海拔2100公尺以上的任何高度都可能會發生,特別容易發生在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區域。許多人自恃平日身體健康、在平地運動體力良好,就以為自己不會產生高山症,其實高海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還是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相關性。
高山症臨床症狀包括:
●頭痛
●虛弱無力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
●頭暈頭昏
●睡眠不佳
少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病人,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高海拔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嗜睡、意識不清、運動失調(步態不穩)、甚至昏迷;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則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等,嚴重者甚至可能有死亡風險。
蔡瑋情建議,民眾登山前可先至家醫科門診接受身體檢查評估,與醫師充分討論是否需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並依指示服用。
安排登山行程時需謹慎規劃爬升速度,避免快速上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在高海拔地區也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並注意自己或同行隊友是否出現高山症的早期症狀,如有症狀發生應盡快降低高度。旅遊前可藉由旅遊醫學諮詢,提前準備及了解相關注意事項,才能安心享受登山樂趣。
就算爬郊山也要做好「風險管理」
不僅攀登2000公尺以上高山要留意,中高齡山友就算是爬「郊山」、「中級山」也應做好登山「風險管理」,包括自己當天的身體機能、天氣狀況、危險地形等。
例如2020年底11至12月間,柴山、石碇二格山分別發生墜落山難,死者都是中高齡獨攀山友;同年10月還有62歲山友攀登八仙時心肌梗塞發作,不幸遇難。而2022年3月,和碩前副總裁蔡進國到三峽滿月圓森林遊樂區健行,當地海拔標高約600至700公尺,卻因不熟路徑又下雨,疑似滑落山壁死亡,享壽64歲。
有登山專家表示,在登山前要先注意天氣狀況,千萬不要強行爬山,且應準備充分裝備,例如衛星定位器(GPS)或手機、醫療器材及糧食等,不能因為路況認為單純就不做準備。
另外,切勿自行攀登無人跡的山路,應該依循前人留下的旗幟辨別方向、隨時注意周遭環境,多留意陡峭及斷崖地形,不要強行攀越危險地區。
萬一真的發生意外,例如迷路或不清楚路況,或是天氣遽變,應該尋找安全避難處所保護自己,不要再強行往前走,並且建立明顯標誌,利用衛星定位系統(GPS)及手機或地圖,告知搜救人員受困座標方位,或是在明顯空曠處揮舞衣物,並以哨子發出求救聲響,引起搜救人員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