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照斷層、抽脊髓液,1管血篩出「阿茲海默」高風險群!食藥署核准2新藥,延緩早期失智病程

免照斷層、抽脊髓液,1管血篩出「阿茲海默」高風險群!食藥署核准2新藥,延緩早期失智病程

台灣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約7.99%,且隨年紀增長,失智比例越高,其中又有6成是大腦中類澱粉蛋白斑塊異常累積而成的阿茲海默症。許多病人早在臨床症狀出現前15年,類澱粉蛋白斑塊已在腦中堆積,因此及早發現、治療,對延緩失智至關重要。

過去確診阿茲海默症必須做腦脊髓液檢測或正子斷層造影掃描,不僅侵入性高,費用也昂貴,普及性受限。如今臺北榮總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發現,只需透過簡單的驗血,就能有效篩檢出高風險族群,且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約7.99%,患者約35萬人,也就是過了65歲之後,每10人就有近1人罹患失智症,其中又以阿茲海默型失智症占56.88%比例最高。

 

阿茲海默症的主要病因與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Aβ)的異常積累有關。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會增加。除了年齡因素,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以及缺乏運動、社交互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罹患風險。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多款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抗體藥物,能透過靜脈注射清除大腦中的類澱粉斑塊,延緩疾病進程。而衛福部食藥署目前已針對輕微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患者,核准2款新藥,若早期用藥,有機會讓病情惡化延緩4至5年,但藥費所費不貲,保守估計超過150萬元

 

不過阿茲海默症早期徵狀不明顯,如何及早揪出罹病、進而治療,才是更重要的事。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表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漸進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早期診斷對於及早介入治療、延緩疾病進程至關重要。過去,診斷阿茲海默症主要依賴腦脊髓液檢測或PET(正子斷層造影)掃描,但這些方法不僅侵入性高,費用也相當昂貴,限制了普及性。

 

而北榮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只需透過簡單的驗血,就能有效篩檢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且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大幅降低患者進行昂貴且侵入性高的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的需求。

 

阿茲海默症狀有哪些?

 

阿茲海默症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包括:

 

1.專注力變差

2.執行功能變差

3.語言能力變差

4.記憶力變差

5.空間感變差

6.社會人際關係開始出現問題

 

 

初老時,減緩代謝失調的6個生活重點

 

許多阿茲海默症病患早在臨床症狀出現前15~20年,類澱粉蛋白即開始在腦中堆積,因此,在老化初期進行干預,以避免或減緩代謝失調的發生,可能是有效減緩或避免阿茲海默症的策略。

 

國衛院官網,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賴瑞華指出,愈來愈多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可能是一種起源於周邊器官的代謝失調疾病。他歸納幾個預防方式,包括:飲食、運動、學習、社交等,都能夠為大腦提供認知刺激,減少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1、均衡飲食,特別是膳食纖維的攝取

 

賴瑞華表示,膳食纖維的攝入對維護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排便,減緩DNA甲基化和身體衰老的過程,同時減少與衰老相關的發炎反應。

 

研究顯示,膳食纖維、益生菌和腸道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有助於改善學習和記憶能力,有效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發生。

 

延伸閱讀:

羅志祥66歲母親罹「阿茲海默症」…醫:1飲食法「逆轉腦齡7.5歲」,這些傷腦食物要少吃

 

2、規律運動

 

適度的運動可以幫助消耗多餘的脂肪,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慢性發炎因子的生成。每週進行2到3次,每次至少30分鐘運動,對於預防阿茲海默症具有保護作用。這些運動可以包括散步、有氧運動、力量訓練等,都有助於提升新陳代謝、改善心血管健康,並為大腦提供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3、學習

 

閱讀書籍、參加課程、解決難題、學習新技能或愛好,都能夠為大腦提供認知刺激,減少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4、社交

 

保持與親朋好友的聯繫,參加社區活動,加入興趣小組或志願者組織,都能夠提供情感支持和認知刺激,有助於保持大腦的活躍,同時減輕壓力、焦慮和憂慮等情緒。

 

5、良好睡眠

 

不良的睡眠品質也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情緒不穩定,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優質的睡眠有助於減少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保持神經元的正常功能,同時維護腸道健康。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