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那年,我獨自站在京都的清水寺前,暮春的櫻花紛紛揚揚,落在肩頭,又輕輕滑落。那時的我,覺得獨自旅行是件多麼浪漫的事。清晨時刻,我可以在空無一人的寺廟庭院裡,聽風鈴叮咚作響;傍晚時分,隨意拐進一條小巷,在不知名的居酒屋裡,與陌生人舉杯共飲。那些不期而遇的風景,那些必須獨自解決的難題,都讓我覺得自己在成長,在與世界對話。
55歲時,我依然享受獨旅。在多倫多大學公園,我支著畫架,笨拙地臨摹著街景。路過的老人駐足觀看,用英語誇讚我的畫作,雖然我未能完全聽懂,卻能感受到那份溫暖。在倫敦的黃昏,我迷失在錯綜複雜的巷弄中,卻意外發現一間隱蔽的小餐館,品嚐到最地道的墨魚麵。那時的我,依然相信獨旅能讓靈魂更加豐盈。
60後不再嚮往獨旅,更渴望分享
40、50歲的我,熱愛獨旅,那是一場場與自己的對話,一次次對未知世界的擁抱。我喜歡自己決定行程,喜歡在陌生的城市裡迷路,享受獨自發現新事物的悸動。學會面對不確定性、學會在異鄉適應環境,這些都讓我覺得,獨旅是人生中最好的成長課題。那時的我相信,一個人能自在地旅行,便能自在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然而,60歲以後的我漸漸發現,獨自旅行不再如從前那般令人嚮往。這種變化來得悄無聲息。或許是身體的提醒,精力不如從前,體力也稍有不及,旅途中若遇上突發狀況,內心的不安竟然多於當年的興奮。
又或許,是因為那些年輕時想學會的獨立,如今已經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再需要透過獨旅來證明什麼。獨自旅行不再是件輕鬆的事,在異鄉的夜晚,偶爾的頭暈目眩會讓我心生惶恐;走在陌生的街道上,膝蓋有時的隱隱作痛也讓我不得不放慢腳步。
重要的是,我開始渴望分享。最重要的是我越來越珍惜「分享」這件事。當我站在一片美麗的風景前,當我品嘗一道令人驚艷的料理,當我在巷弄間偶遇一場意外的驚喜,我開始希望身邊有個人,可以一起驚嘆、一起歡笑、一起把這一刻記在生命裡。
我發現,比起獨自品味世界的廣闊,更在意心靈的連結,更在意旅程中有人能與我共感那份美好。
有些風景,要與人分享才更美麗
我終於明白,60歲的旅程,需要的不再是獨自面對世界的勇氣,而是有人相伴的溫暖。那些共同創造的回憶,那些相視而笑的瞬間,那些互相扶持的時刻,才是這個年紀最珍貴的禮物。或許,這就是歲月教會我的事:有些風景,要與人分享才更美麗;有些旅程,要有人同行才更完整。
60歲後的旅行,於我而言,不再只是探索世界,而是與重要的人共享時光。或許不是多麼壯闊的行程,也不需要刻意追尋新奇的體驗,而是簡單地,有人同行,有人相伴,這樣的旅程,才真正讓人心安,讓人感動。
曾經,我鼓勵自己勇敢獨旅;如今,我願意靜靜地說 — 這個世界,再美,也比不上有一個人,能與我一起看見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