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對自己好?不是你太忙,而是把時間都給了別人!巴菲特:直接說「不」,一切都會簡單多了

沒時間對自己好?不是你太忙,而是把時間都給了別人!巴菲特:直接說「不」,一切都會簡單多了

無論是半夜載人去機場,校慶時負責顧蛋糕攤位,還是自己生日那天去幫人搬家──你永遠都機動待命,任務必達。你總是奮不顧身地下場支援,收拾別人計劃不周留下的爛攤子。你是朋友和同事需要找人傾吐時的閨密,不管你自己正好有多忙、壓力有多大。

人們會感激你的無私付出──而且很快就會感激到連「謝謝」都省掉,因為反正大家都知道,你總是來者不拒,總是很可靠。

你就像時間的億萬富翁那樣,把自己的時間大把大把地慷慨分贈給大家!如果有人問:「或許你能幫我……」你就回答:「當然啦,對你永遠沒問題!」

 

未來的時間像是取之不盡

 

為別人撥出時間,成為朋友和鄰居的後援,甚至幫助陌生人──都是很光榮的事情。不僅如此,這麼做對我們本身也很有益且深具意義──然而,它有一個限度。具體來說,就是直到你發現你失去了自我。承擔超過自己所能應付的事情,絕對是引發壓力的毒藥;它不利你本身的工作表現,也因此終究會影響到他人。

 

有件事總讓我驚訝不已,那就是人對時間──特別是未來的時間──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他們對待時間的方式,就好像它是免費且取之不盡的,跟空氣一樣;然而,事實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其價值。

 

而這個價值相當於機會成本,也就是人把這天的這段時間以最佳方式來利用時的價值。這個價值不必非得以金錢來衡量,認識新朋友、獲得更深的見解、與家人出遊,或只是躺著看半小時的雲,也都可以價值非凡。什麼對你具有價值,由你自己來決定。不過在把一段時間給出去之前,請問問自己,在此之外能用它來做什麼事最好。

 

想當然耳,假若你必須計劃的那段時間離現在還很遠,要如此考量會特別困難。例如我常答應一些六個月或甚至一年以後的邀約──晚宴、演講或會議──結果在那一天愈來愈逼近時,我後悔了。

 

想想一年後的今天,你那天的行事曆現在看起來應該還很空吧。不過你當然也知道,你眼前的這一天,在一年前也只是行事曆上空白的一頁。假設你在從今天算起的第五十二週那個星期,會跟現在這星期一樣忙翻──在這個前提下我建議你:有邀約來時,不必查閱行事曆,而是直接假設這個約就在明天。你明天有空嗎?把這個約安排到明天你沒問題嗎?如果有問題,那就說「不」。

 

直接說「不」,一切都簡單多了

 

巴菲特曾說:「成功的人和真正成功的人之間的區別,在於真正成功的人幾乎對一切都說不。」

 

他也順理成章地對員工下了明確指示:「拜託,請回絕所有希望我去演講、提供貢獻之類的提議。儘管這些請求有時候會附帶一句『問一下也無妨』。但如果你能直接跟他們說『不』,事情對你和對我都會簡單許多。」

 

另一個建議:請練習「五秒鐘拒絕法」。最多只給每個請託五秒鐘的考慮時間,在這段精短的考慮期限過後,除非那個請託顯然非常重要或完全非比尋常,否則你的標準答案應該是「不」。

 

避免說「我會考慮一下」;當你想說「不」時,千萬不要說「也許」。但也不要只是很空洞地丟出一個「不」,要態度明確、專業,甚至友善地給出一個理由。至於這個理由簡單概述一下就夠了,例如:「我很榮幸你能問我,但我僅有的一點空閒時間屬於我的家人啊。」──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理由。

 

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時間是如此慷慨大方呢?主要原因:我們是一種講究合作的哺乳類動物。單靠自己我們什麼也不是,只有彼此合作才能達成一切。合作的動力是人與生俱來的,是透過「投桃報李」的理念來運作──「你對我怎樣,我就對你怎樣。」也因此人往往傾向先替他人做些什麼,以確保盡快獲得善意。

 

二千年前的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曾經寫道:「不是我們的生命太短,而是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所以請為自己畫出界線吧。不要去跳別人架在你面前的每一道障礙,並且把「不」這個字,在你常用詞彙表中置頂。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人生不踩雷的藝術:52個如何避免毀掉人生的技巧》商周出版,魯爾夫‧杜伯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