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時間」是測量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
不過嚴格來說,某項研究證實哺乳類動物不論身體大小,排空膀胱的時間是二十一秒(正負十三秒),其中更明確指出,體重三公斤以上的哺乳動物,其排空膀胱的時間約二十一秒。
另外,該項研究證實,體重三公斤以上的哺乳類,其尿道的直徑和長度的比例,大約是一比十八,這一點也是完全相同的。換言之,不論是獅子、大象、小狗也好,長頸鹿、山羊、黑猩猩也罷,所有動物的排尿時間幾乎都是相同的。
明明心率、壽命和氧耗量等數據會因動物的種類而有不同,但排尿時間約二十一秒的這點卻完全一致。由於得到了這麼有趣的事實,這項研究還因此在二○一五年獲頒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所謂的搞笑諾貝爾奬(Ig Nobel Prize),是針對乍看好笑卻引人深思的研究,給予奬賞的諾貝爾的戲仿。
「動物的排尿時間各不相同嗎?」這項充滿玩心的研究,確實非常符合搞笑諾貝爾獎的精神,但另一方面,該研究證實的「二十一秒法則」似乎也蘊含著十分重要的暗示。
排尿時間二十一秒是生存的條件?
生物的器官大小和身體大小呈正比;當然,囤積尿液的膀胱也一樣,就像獅子比狗大,大象比獅子大那樣,身體愈大的動物,膀胱的容量也就愈大。單就這點來看,會感覺身體比較大的動物,其排尿的時間似乎也會比較多。
然而事實上,身體比較大的動物,膀胱比較大,相對地,尿道也會比較粗。換個比喻來說,就像大的貯水槽需要安裝較大的水龍頭那樣,所以動物們的排尿時間幾乎都是相同的。
話說回來,為什麼排尿時間會是大約二十一秒呢?如果按照達爾文自然淘汰論的說法,只要具備利於生存的特質就能存活於世上,那麼這個秒數應該隱藏著某種生存祕密。
其實名為膀胱的臟器,只有哺乳類才有。另外,不論是肉食性或草食性的哺乳類動物,盡可能不讓其他動物透過尿騷味發現自己的存在,對生存來說是比較有利的。
就這個觀點來說,能夠累積一定尿液量的膀胱,或許是為了不讓自己頻繁排出尿液,以避免被其他動物發現自己的存在。話雖如此,若花太多時間來排出累積的尿液,對生存來說也同樣不利。
不管是肉食性也好,草食性也罷,隨時做好備戰態勢,是生存的黃金法則。
雖然膀胱可以幫助減少排尿的次數,但如果排尿的時間必須花費數十秒,那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肉食性動物抓捕獵物的機會恐怕會降低不少,而草食性動物遭獵捕的危險性則會提高吧?
因此,對於減少排尿次數並在短時間內排尿,以避免對生存造成威脅來說,「約二十一秒」或許是最完美的機制吧!
從「年齡」判斷膀胱和腎臟的健康狀況
膀胱進化的理由,其實至今尚未明朗,而前述「約二十一秒的排尿=野生界的生存法則」的論點也只是想像而已。然而,單就我們人類來說,排尿時間大約二十一秒,並不僅僅是個瑣碎的有趣話題。
為什麼?因為排尿時間是排尿年齡的重要指標。
膀胱的肌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弱,其次,男性更可能因攝護腺肥大症等多種主要原因,從而導致排尿時間拉長。
我和旭川醫科大學的松本成史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曾針對二十一歲至九十四歲的男女進行過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生育年齡內的排尿時間大約是二十一秒,明確證實了先前所介紹的研究。然而,排尿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拉長。動物在過了生育年齡之後,就無法活得更久,應該是只能在人類身上看到的現象吧!
尿液緩慢流出、沒辦法在二十一秒左右內排完,當身體開始出現這種現象時,就是排尿年齡邁入高齡的徵兆。這並不僅是排尿困難的單純話題,排尿年齡是反映出與尿液相關的膀胱和腎臟等全身健康狀態的鏡子。因此,透過尿液來評估健康,的確能提高實現健康長壽的機率。
很少上廁所也很危險!認識低活動性膀胱
常跑廁所非常麻煩,但是如果不常跑廁所,其實反而更危險。
大家是否聽過低活動性膀胱(underactive bladder)?一般來說,低活動性膀胱比膀胱過動症更不好。在高齡化社會中,我們反而更應該慎重看待低活動性膀胱的問題。
顧名思義,所謂的低活動性膀胱就是膀胱的肌力下降,導致累積的尿液無法順暢排空。嚴重時,甚至會喪失膀胱的排尿功能,讓膀胱變成一個單純貯存尿液的囊袋。當尿液長時間累積之後,就容易感染細菌形成結石,引起發燒,甚至造成腎臟功能下降。
現行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擴張尿道,讓尿液更容易排出的藥物,以及強化膀胱收縮的藥物。如果用藥仍然沒有效果,就只能植入導尿管,進行強制性的排尿。
低活動性膀胱大多是因膀胱過動症或攝護腺肥大症轉移產生,詳細原因至今仍未明。據說,流往膀胱的血液減少、氧化壓力都會造成低活動性膀胱。另外,全身肌肉量減少的肌少症,其病程中也可能造成低活動性膀胱;年齡增長導致的男性激素下降,以及高血壓、高血糖的綜合結果,也可能造成低活動性膀胱。
膀胱過動症之所以會演變成低活動性膀胱,是因為長期敏感的膀胱陷入疲憊狀態,肌肉無力衰弱,使得原本的功能減弱所致。攝護腺肥大症的肥大程度發展到嚴重狀態後,膀胱就容易陷入低活動性。
實際觀察低活動性膀胱的X光照,可以看到膀胱上面出現宛如霜降肉般的紋路,這就代表肌肉出現斷裂狀態。同時,斷裂的縫隙之間夾雜著脂肪,就像是彈性疲乏的橡皮筋那樣,如此一來,就算尿液累積再多,仍然很難觸動「膀胱就快裝滿」的知覺。
簡言之,當尿液擠出體外的收縮力嚴重下降後,自然就會造成不常跑廁所的結果。
低活動性膀胱的終點是慢性腎病
因膀胱過動症而備受困擾的人,或許認為「因為低活動性膀胱而不常跑廁所,不是很棒嗎?」但事實上一點都不好。
就算膀胱的排尿功能下降,血液仍會持續不斷地流進腎臟,腎臟當然就會持續不斷地製造尿液。如此一來,當膀胱無法裝進更多尿液後,腎臟就會逐漸膨脹。誠如前述,在談論攝護腺肥大症的段落中提到的,這個症狀稱為「水腎」,最終就會導致腎臟功能下降。如果低活動膀胱演變成慢性腎臟病,就必須洗腎。
現今是高齡化社會,沒有人知道自己能夠活多久。假設在四十歲罹患膀胱過動症或攝護腺肥大症,在未來的三十年或四十年期間,膀胱就會變得十分敏感,對膀胱的負擔就會持續,於是,罹患低活動性膀胱,甚至是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就會更高。現在,平均每八個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腎臟病,患者人數推估約有一千三百三十萬人,堪稱是全新的國民病。
請牢記這些風險,出現膀胱過動症或攝護腺肥大的症狀時,請盡速就醫積極治療。從膀胱的健康出發,守護腎臟的健康,實現健康長壽吧!
(本文摘自《尿液決定你的壽命:〔泌尿科名醫親授〕遠離膀胱癌,修復腎臟和膀胱的健康法》聯經出版,堀江重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