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幾無症狀,常被誤診是「腸胃病」
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胰臟癌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第7名,2024年有2,970人死於胰臟癌,死亡人數雖不似肺癌這般駭人,但統計顯示,每年胰臟癌死亡個案數占新診斷個案數近9成,死亡率相當高。
胰臟癌奪走無數名人生命,名嘴劉駿耀、資深藝人巴戈、新北市議員唐慧琳、前立委楊文欣等人,發現罹患胰臟癌時都已是晚期;而體育主播傅達仁也是不堪胰臟癌之苦,選擇到瑞士進行安樂善終。為什麼胰臟癌這麼難纏?
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外科醫師張德銘指出,胰臟位於人體後腹腔深處,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腹部悶痛,常被誤認為腸胃不適。如果癌細胞持續擴大,則可能造成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拉肚子的症狀發生。
過去臨床案例就曾發生,有婦人2個月內暴瘦12公斤、出現黑便,起初被誤認為肝硬化導致胃靜脈曲張出血,經過2個月治療都沒改善,轉診到醫學中心才發現已是胰臟癌第4期,腫瘤已轉移至腹膜。
延伸閱讀:

早期發現是關鍵,5大高危險群出列
由於胰臟癌診斷不易,85%患者確診時多半已無法開刀,即使能手術者,也有高達8成會復發。整體預後不佳,使得「早期發現」成為關鍵目標。
根據臨床觀察,胰臟癌的5大高危險族群包括:
●有胰臟癌家族史
●慢性胰臟炎患者
●吸菸、酗酒者
●糖尿病患者
●肥胖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罹患糖尿病超過5年,胰臟癌風險是無糖尿病者的2倍。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院長、胰臟醫師林相宏也在粉專提醒,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胰臟癌的唯一機會。
林相宏指出,胰臟癌會造成胰臟分泌胰島素下降,也會造成身體胰島素阻抗性,造成高血糖。由於「血糖」和「胰臟癌」互為因果,簡單來說,「血糖高可能引起胰臟癌,胰臟癌也會造成血糖高」!
林相宏引述研究表示,胰臟癌患者在被診斷出的3年前,就可能出現高血糖的徵兆;而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若又合併體重下降,未來3年內要非常小心。「有1%風險會得到胰臟癌,而這個風險是一般人的8倍!」建議諮詢醫師做篩檢。
延伸閱讀:

留意身體8大警訊,早一步保命
胰臟癌常見8大症狀包括: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驟減、持續腹瀉或糞便灰白、皮膚發癢、發燒及畏寒。若腫瘤位於胰頭,可能壓迫膽管導致尿液變深、皮膚與眼白發黃,甚至併發膽管炎。
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檢查,若出現消化道症狀,或健檢腫瘤指數CA199異常升高等,都應盡早接受「內視鏡超音波(EUS)」檢查。EUS結合內視鏡與超音波技術,能近距離高解析度觀察胰臟,是目前早期診斷的重要利器。
養成防癌生活,從日常做起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提醒,雖然基因與體質難以改變,但健康生活習慣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

1. 蔬果彩虹579
蔬果中的植化素能幫助抗氧化與抑制癌細胞生成。每日應依「彩虹579」原則攝取足量蔬果——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並選擇多種顏色食材。
2. 規律運動
研究顯示,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壽3年、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建議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維持健康體態、穩定血糖與免疫力。
3. 控制體重
若體重超過理想值40%,男性罹癌風險增加33%,女性更高達55%。維持BMI在18.5至24之間、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是防癌的第一步。
4. 遠離菸酒
吸菸與癌症死亡約有3成相關,不僅吸菸者本身,連二手菸、三手菸都具高度危害。酒精則會造成胰臟氧化壓力,引發慢性發炎,是胰臟癌的重要誘因。
5. 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
平日應少糖、少油、少鹽、多高纖維食物,避免加工肉品,並維持規律睡眠,對預防胰臟癌與三高疾病都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