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既不自我矛盾,也不與世界對抗!他們本能地從內心、生命洪流融合,並獲得最極致喜悅

幸福的人,既不自我矛盾,也不與世界對抗!他們本能地從內心、生命洪流融合,並獲得最極致喜悅

很顯然,幸福部分依賴環境,部分靠我們自己去創造。在本書中,我們討論的是如何靠著自己努力去獲得幸福,最終結論是:就個人可以努力的部分來看,幸福的祕訣很簡單。

 

幸福的人:付出關愛與保持對世界的興趣

 

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宗教信仰或類似的精神依靠,就不可能獲得幸福。我想這些人中也包括我們前面提過的克魯奇先生。很多不幸福的人也這麼想,認為他們痛苦的原因非常複雜,而且牽涉到高度的知性層面。

 

我不相信那些問題是幸福或不幸福的真正起因,我認為它們只是症狀。照例來說,不幸福的人會有一些不幸福的信念,而幸福的人會有幸福的信念。每個人都把自己好或壞的境況歸因於信念,但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在此。

 

有些事物對於大部分人的幸福不可或缺,但都是很簡單的東西:食物、住處、健康、愛、成功的工作和周圍人的尊重。對有些人來說,為人父母也非常重要。如果缺少這些因素,只有極少數人有辦法感到幸福。但如果這些條件都具備,或在做出適當的努力後還是感到不快樂,那他就是在忍受心理失衡的問題,如果非常嚴重的話,就要求助於精神科醫師。但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所作所為得當,人是可以自我療癒的。外在環境如果不是糟糕透頂,人就有能力實現幸福,但其熱情和感興趣的對象都應該朝外,而不是向內。因此,不管是在教育還是適應世界的過程中,我們都該努力減低自我中心式的強烈情感,並獲得更廣的情感和興趣,以免思緒永遠集中於自身。

 

人在監獄中是很難快樂的,而把一切阻隔在外的情感是世間最可怕的監獄。這類情感中最常見的是恐懼、嫉妒、罪惡感、自怨自艾和孤芳自賞。在其中,我們喪失了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只想做跟自己有關的事情;我們只擔心世界以某種方式傷害我們,或者不肯餵養我們的自我。

 

人之所以不願意面對事實、急於把自己裹在虛幻的溫暖外衣中,首要原因就是恐懼。但是荊棘會刺穿外衣,冷風也會從外面吹進來,因此慣於依賴這種溫暖的人會承受許多痛苦;還不如從一開始就硬著頭皮面對一切、對現實的殘酷習以為常。

 

自我欺騙的人內心深處大多也知道真相,但他們生活在恐懼中,只怕發生壞事迫使他們正視不想面對的現實。

 

自我中心式的強烈情感無法為人生帶來多樣的變化。只愛自己的人的確不會有花心濫情的問題,但他所愛的對象太單一了,人生註定會因為難以忍受的乏味而痛苦不堪。

 

忍受罪惡感的人,實際上是在享受一種特殊的自戀感。對這種人來說,在廣袤的宇宙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成為道德上的聖人。許多傳統宗教都鼓吹這種自我沉溺的信念,反而造成許多問題。

 

幸福的人都能客觀地看待生活,情感自由又興趣廣泛。他們透過這些方式得到快樂,也樂於把自己變為令人感興趣和喜歡的對象。被愛的感覺是幸福的重要來源,但是索求愛的人往往無法如願。廣義來說,被愛的人其實是那些給予愛的人。正如為了利息才借錢給別人,出於算計而付出愛是沒有意義的,那樣的愛並不真實,接受者也不覺得自己真的被愛。

 

囚禁在自我牢籠中而不幸福的人,有能力做什麼呢?只要他繼續思忖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就會繼續保持自我中心。如果想擺脫這個惡性循環,他就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興趣,而不是勉強找個嗜好當成特效藥。

 

這的確是個難題,但只要找到煩惱的真正原因,就還是有很多可以補救的方法。比方說,如果問題的根源是表面或深層的罪惡感,那他可以在意識層面說服先自己,他的罪惡沒有任何理性依據,然後進一步透過我們之前說過的技巧,在無意識層面種下理性的信念,接著投入一些比較中性的活動。成功地驅除罪惡感後,那麼對外界的客觀興趣就能隨之產生。如果他的煩惱是自憐,也一樣要先說服自己,當下的境況中沒有任何超級悲慘的事。如果他的煩惱是恐懼,那就先做些能培養勇氣的活動。自古以來,戰場上的勇氣是非常重要的美德,男性從小所受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培養無所畏懼的戰鬥性格。但道德勇氣與知性勇氣人們研究得非常少,其實它們也有特定的方法可以培養。

 

每天向自己承認至少一個痛苦的事實,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和童子軍的日行一善同樣有用。試著去感覺生活,哪怕你的道德和智力不如你以為的那麼崇高而過人,日子也一樣值得過下去。練習幾年後,你一定能毫不膽怯地面對事實,進而在很多領域逃離恐懼帝國的魔掌。

 

克服了自我沉溺的頑疾之後,會產生出什麼樣的客觀興趣,就順其自然地取決於本性以及外在環境。不要提前對自己說:「沉浸在郵票中應該會很幸福。」然後開始著手集郵,因為到頭來,你可能發現這種活動一點意思也沒有。只有真正讓你感興趣的東西才對你有用,但是請確信,只要學會了不再自我沉溺,真正的興趣就會隨之而來。

 

幸福生活在許多層面上都和美好的生活一樣。因此衛道人士和宗教領袖都搞錯重點,鼓吹太多自我否定的方法。有意識的自我否定會讓人自我沉溺,還不斷意識到到自己犧牲了多少。當事人最後既沒有實現眼前的目標,又沒達成最後的目的。

 

我們需要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對外界的興趣,並藉此自然而然地引導自己活出美好的人生。而刻意自我否定、一心只想培養自身美德的人,並不會過得更幸福。

 

我以享樂主義者的角度寫了這本書,也就是說,我把快樂看作一種美好的事。而我所提倡的行為,大體上跟理性的道德人士提倡的差不多。然而他們太強調行為了,而不是心態。事實上,當事人的行為效力取決於當下的心態。看到小孩溺水時馬上憑著助人的本能去救他,那你至少不是一個壞人。但如果你在救人前先對自己說:「救助弱小是美德,我希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因此我得去救這個孩子。」那麼在救起孩子後,你反而會變成更差勁的人。這個極端例子所呈現的道理,也適用於許多日常事件中。

 

我所提倡的生活態度,跟傳統道德家的理念有些微的區別。他們說愛應該是無私的。這是多少是對的,愛不能自私到沒有底線,但無疑地,就本質上來看,幸福又取決於愛的成功。若某位男士在求婚時說,自己想給對方全部的幸福,而他因此也能展現犧牲奉獻的情操──我想那位女士聽了應該不會開心。毋庸置疑,我們當然希望所愛之人幸福,但這不應該用來取代自身的幸福。

 

事實上,只要對自身之外的人事物產生真正的興趣,自我和世界的對立都會煙消雲散。如此一來,我們會覺得自己是生命洪流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像撞球那樣堅硬而獨立;它除了碰撞之外,與其他實體沒有任何關係。

 

人生所有的不幸都源於心靈的解體和缺乏整合,前者是意識和無意識無法交互作用,後者是自我和社會之間沒有以客觀興趣和情感產生連結。

 

幸福的人沒有這些問題,他們既不自我矛盾,也不與世界對抗。他們覺得自己是宇宙的居民,自由地享受世界的壯麗與它提供的愉悅。他們不被死亡的念頭所干擾,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與後繼者並沒有真正的分離。他們本能地從內心與生命洪流融合,並獲得最極致的喜悅。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羅素的幸福哲學:從憂鬱厭世到用熱情擁抱世界》時報出版, 伯特蘭‧羅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