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基礎打穩,比買飆股還重要
我的粉絲頁叫做「聰明主婦の生活投資學」,一開始寫文章是為了記錄自己的學習,初期寫了不少投資觀念與 ETF 分析的文章,因此大家認識我的方式多是從投資開始。然而近年來我寫投資的文章相對比較少了,因為我發現不但各種 ETF商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讓人眼花撩亂,對於投資人來說資訊不對稱的狀態已經不是因為來源不足或是遞延,而是雜訊太多、太快,甚至無法消化。
在我眼裡,我認為很多資訊都是無用、稍縱即逝的,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和精神去關注,對於平凡如我的普通人來說,投資真的簡簡單單就好。
我曾經歷過早上看台股、晚上看美股,幾乎一整天都在看股票、看新聞、看分析的日子,一開始賺了一些小錢還覺得自己的日子很充實,身為家庭主婦,除了家務和帶小孩之外,好像每天都還有可以賺錢的任務和工作。然而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那樣的生活是一種自我欺騙,看似忙碌和有所投入,然而實際上卻是很迷失的,因為一旦把投資當作生活的重心和慰藉,得失心會變得很重,那樣的生活我認為並不健康也不適合大部分的人。
後來,我漸漸放掉看盤的時間,也發現與其花那麼多時間看盤分析,不如把基礎打穩、做好配置,投資只要順順地做,儘管獲利無法在短時間內翻倍,但對我來說逐步達成財務目標、資產在可預期的範圍內穩定成長,才是更符合人生目標的方法。
投資前,具備5條件再入場
當然,我也深知投資的魅力,如同前面提到的,我的理財之路也是從投資開始的,然而如果可以重新來過,在投資之前,我會更優先釐清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狀況。當我開始協助同學盤點財務時,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都急著想與我討論投資標的,然而,我常發現其中有些人根本不適合投資。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很驚訝,「投資不是顯學嗎?不是都說越早開始越好嗎?」
是的,這些說法並沒有錯,然而這是在財務基礎穩固的前提下才成立,在財務狀況還沒釐清之前,真的不適合投資。
通常一心想投資的人會犯一個非常危險的錯誤,叫做「急」。夢想靠著投資可以翻轉生活,達成提早退休、財富自由的目標,反而將自己置身於風險之中。目前,台股投資人開戶人數已將近 1,300 萬人,超過總人口的一半,然而有多少人真的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並且詳細盤點、定期檢視呢?想到這裡也不禁讓我有些疑惑和擔心。
當大家都鼓吹投資的重要性時,我想先邀請你靜下來,閱讀以下文字,並且認真地思考自己是否已經完備了每一個投資前必備的條件。如果有那麼非常恭喜你,如果沒有,我會非常慎重地建議你一定要優先整頓自己的財務狀況。以下是很少人會告訴你但非常重要的五個投資必備條件。
條件一:沒有不良負債
不良負債指的是高利率、短期限的債務,如信用卡循環利息、個人信貸都屬此類。以台灣的利率基礎來說,我認為借貸利率若超過基準利率2.5% 就必須優先償還。在高利的狀態下,還款壓力很容易對心理造成負擔,有些人甘願以 8%以上的利率借款,利用槓桿,期待在投資市場上創造更高的報酬,看似聰明卻是非常不明智的作法。或是,有的人習慣使用信用卡分期甚至還積欠卡費,在這樣的狀況下務必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消費習慣,在此之前,真的不適合投資。
條件二:收支結餘穩定為正
長期投資獲利的關鍵之一在於「穩定」,然而有些人的工作不是每月固定領薪,因此常常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籌碼可以投資。我最常看見的狀態是,每月收支都差不多打平,而所謂的投資只是用原本存下的資產每月定期扣款 3,000、5,000元。這樣的作法雖然沒有錯,但嚴格說起來只是左手換右手,效益並不大,反而產生不必要的摩擦成本。
有另一族群如自由工作者、個人創業者或是業務,這類收入起伏比較大的族群,也會因為收支起伏大而難以控管金流,或是在大筆收入進帳時東付西花,把該付的款項和想買的東西都買齊之後,才發現根本剩沒多少可以投資。其實收入起伏越大,越需要提前做好配置計畫,儘管每月收入有起伏,仍然可以透過季度或年度的規劃來確認收支結餘與投資金額,避免好不容易開始投資了,需要用錢時又必須變賣求售的瞎忙狀態。
條件三:有足夠的安心預備金
安心預備金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緊急預備金,不論怎麼稱呼,這筆錢的功用都是為了防患於未然,讓我們在突發或意外狀況發生時,仍然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狀態。不過當我們想著並未發生的緊急狀況時,難免會有逃避心態或僥倖心理,覺得不想面對悲慘可怕的事情或是自己應該不會那麼倒楣。然而逃避或僥倖都不是好的態度,所以比起緊急預備金我更喜歡稱呼這筆錢為「安心預備金」,存下這筆錢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安心,這樣的想法讓我們可以更坦然正向地去面對所謂的緊急狀態。
一般建議預備金至少留存3個月以上的生活費,如果是家庭則建議保留半年以上。有些人因為聽信了錢存在銀行只會貶值的說法,所以認為將錢存在銀行是很傻的行為,而將預備金當成了投資的本金,這是非常危險並且讓自己暴露於巨大風險中的作法。
安心預備金的關鍵在於「流動性」,根據前面提過的資產特性,你就會知道現金是流動性最好的資產,這點至關重要。
條件四:投資的錢必須是閒錢
閒錢投資最大的優勢是讓我們可以安然地度過股市的起起伏伏,也是長期投資的必要條件。閒錢是指暫時不會用到的錢,我認為至少要是3年以上用不到的錢才能稱為閒置資金。
如果近期有留學、結婚、買房、裝潢等特定目標,預計在1年至3年內實行需要動用的資金,那就不能算是閒置資金,也不適合全數拿來投資,還是先放定存比較實際。
這麼說難免會有人認為太過於保守了,我認為確實有比較折衷的方式,然而所謂的折衷方式也同樣建立在穩健的前提下。以裝潢來說好了,假設預計在2年後要花費100 萬的資金翻修房子,那麼當下投入三到四成(也就是 30 萬至 40 萬元)的資金至穩健的標的中,我認為是合理的。因為即使要裝潢的當下市場表現不好,頂多也就是裝潢的等級稍微降低一些,不會影響到目標的達成。
條件五:有足夠的財務知識
如同前面提到的,投資其實順順地做就可以。你不一定要學很多東西、變得很厲害才能開始投資,但是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對自己的財務狀態有清楚地認知,對於自己的投資風格與風險承擔也必須了解。有非常多的人,投資的起手式都是「聽說」,賠錢之後才認清現實。如果可以提早學習,有意識地充實自己的財務知識,就不會白白繳學費了呀!
我曾經學過非常多投資方式,然而,最值得推薦給大家的我認為還是「指數化投資」。當然投資的世界很迷人,如果在基礎打穩後,仍想嘗試和學習主動投資,我認為並無不可。我自己現在也是這麼做的,以被動投資為主,主動投資為輔,在這樣的投資框架下,不但很安心,也有機會創造額外的報酬。
聰明主婦說
通常談到「指數化投資」時,多是指選擇追蹤大盤績效的指數型 ETF 做為標的,這類型的 ETF 透過市值加權的方式作為篩選依據。
以台股來說就以0050 與 006208 這兩檔最具代表性,美股則有代表世界指數的VT(Vanguard 全世界股票 ETF),與對標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 SPY(SPDR 標普 500指數ETF)、VOO(Vanguard 標普 500 指數 ETF)等。選擇這類型的 ETF 所獲得的報酬接近於整體市場的報酬,因為不選擇特定標的,也不挑選進出時間,方法簡單,所以也稱為被動投資。
然而,隨著金融商品越來越多元,各種特定策略篩選下所誕生的指數也越來越複雜,這些廣義上來說也是指數化投資的一種,不過這裡我們所談及的指數化投資,仍是以貼近大盤指數的 ETF 為主。
這種貼近大盤指數的 ETF,我認為非常適合大多數的人作為長期投資的起點,在我的投資框架中也扮演著打地基的作用。如果真要說有什麼人不適合的話,我想大概就是天賦異秉的天才,或是已經發展出成熟策略可以穩定打敗大盤的專業級投資人。如果自認不是上述的兩種人,那麼可以優先考慮以此作為長期投資的基石。
五個投資前的必備條件,或許看起來有些無聊,要達成每一個條件也都需要花一些時間與精力,很少投資老師會這樣掏心掏肺地告訴你,就算有提到也只是點到為止。但這些都是我認為最最重要的事,千萬不要忽略了。
(本文摘自《盤點致富:五大面向 × 三大步驟,帶你穿越金錢迷霧,打造財富體質,迎向豐盛人生》今周刊出版,聰明主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