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退休是許多人的夢想,據2024年「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顯示,台灣民眾理想中的退休年齡平均為56歲,但實際願意延後退休的比例正在增加,主因除了擔憂退休金準備不足,也希望透過工作維繫生活重心,不與社會脫節。
每天行事曆都空白,退休3個月開始焦慮
日媒《THE GOLD ONLINE》近日就分享案例,曾在IT業任職的東京上班族小野正樹,54歲時就繳清房貸,也累積了7,000萬日圓資產(約新台幣1436萬元),當時孩子已成年獨立,家裡僅他與妻子同住,他自認「老後資金充裕」,便毅然選擇辭職。
退休初期,小野每天去健身房運動、下午就到咖啡廳看書,終於擺脫一大清早就得擠電車的日常,「生活近乎理想」。然而這樣悠閒的生活才過了3個月,他就開始感到焦躁不安。
「雖然時間很自由,卻不知道每天該做什麼?」他的同齡朋友大多仍在職場,找不到人一起消遣娛樂;也因離開職場,與同儕不再有共通話題,社交圈大幅縮小。不僅如此,每天運動、看書的新鮮感消退,逐漸感到「與社會脫節」。
「每天打開日曆都是空白,慢慢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小野每天無所事事,整個人變得委靡,就連妻子也察覺他情緒低落,讓他開始思考:這樣真的好嗎?
延伸閱讀:
存款減少速度比想像快「真能撐到老」
另一個讓他不安的地方,是「存款減少的速度比想像快」。小野離職後每月支出約20萬日圓(約新台幣41,000元),半年就花超過新台幣20萬元,再加上他延用過去公司投保的醫療保險,每月保費就高達新台幣6,000元。而物價隨著通膨持續飆升,生活支出比想像中還驚人,過去估算「只靠這些就足夠」的退休金變得不再可靠。
由於日本規定勞工65歲才能領取退休年金,若提早在60歲申請,每月年金則會打7折。但就算小野選擇提早領,54歲就退休的他仍有超過5年的「無收入空窗期」;加上投資市場波動大,讓他對資產運用更不安。
在多重考量下,小野決定接受前上司介紹,進入一家中小企業從事外聘業務,每週只要工作3個早上。雖然兼職年收入僅百萬日圓(約新台幣20萬)出頭,但生活有了規律節奏,也重拾社會連結,心情變得踏實。
提早退「只有錢不夠」,FIRE必修4大課題
小野的案例令人省思:提早退休不僅是存款數字,更需考量以下這幾點:
■你想要工作到幾歲?
■打算幾歲開始領退休年金?
■醫療與長照費用如何規劃?
■退休生活的規劃中是否仍保有「社會角色」與「存在感」?
「原本以為只要不用早晨通勤就會很幸福,但發現工作帶來的不只是收入,還有生活規律與自我價值。」小野直言,全職工作太累,但完全不工作也不自在,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才是真正的理想生活。
45歲就從外商職場急流勇退的作家老黑(田臨斌),曾多次分享「提早退休」必須具備的6大要件:
1. 足夠厭倦眼前工作和生活
2. 足夠嚮往從事職志和新生活形態
3. 有相應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4. 有可靠收入支付日常開銷
5. 願意接受斷捨離生活形態
6. 不在意外界眼光
老黑提到,許多人嚮往退休生活,彷彿離開職場像萬靈丹,能解決所有人生困境,但度過一段蜜月期後,才往往發現預想中的自由自在不如期待,興趣難持久,大把時間不知如何運用;也有人從忙碌回歸平淡,發現人際圈日漸萎縮、失去存在感。還有人是想回歸家庭,卻赫然發現自己變成家中大型家具。
所以除了要做好財務規劃,也應該對退休後的生活有所籌劃,並改變心態與生活模式,例如養成運動習慣、找出興趣,有自己能長期喜歡、持續做的事情,學習獨處、建立日常規律等,才能不虛擲寶貴時間,讓退休生活變得美好而有意義。
延伸閱讀:
本文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