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賺不了大錢,卻看不上小錢
我家附近的菜市場裡,有位擺攤賣煎餅的阿姨,我非常喜歡吃她家的煎餅。阿姨是紡織廠的退休職員,做事乾淨俐落,食材也很新鮮。她記性非常好,能記住每一位熟客的口味,像我不吃香菜不吃辣,她從來沒弄錯過。菜市場旁邊有兩所學校,每天上學和放學時間,都有許多學生和家長經過,因此阿姨的生意一直很好。
有一次我好奇地問阿姨:「煎餅這麼受歡迎,有沒有想過把攤子擴大,改成店面的早餐店,再多雇幾個人啊?」
阿姨一邊做煎餅一邊跟我分析:她每天出攤兩次,一次是早上六點,一次是下午四點半,一天能賣掉大約三百五十個煎餅。平均每個煎餅賣6元(約新臺幣25元),一天營收2,100元(約新臺幣8,900元),毛利大約是一半,全年只有春節期間休息。粗估計算的話,一年有十多萬的淨收入。開早餐店,看起來賺得多,但是投入的成本和精力也大,算下來不一定比做煎餅攤賺得多。
我想一想也確實如此,附近開過好幾家挺大的早餐店,陸陸續續都頂讓了,唯獨阿姨的煎餅攤一直在這裡。
「這樣算下來,一年的收入還是滿可觀的,只是工作就要辛苦點。」我說。
阿姨笑了笑說:「我家孩子也這麼說,覺得是辛苦錢,不想讓我出來賺。其實我跟老伴的退休金也夠日常開銷,但是,我每年多賺一點小錢存下來,萬一要花大錢,日子就不會被影響到。人總不能既賺不了大錢,又看不上小錢,對吧?」
阿姨的話讓我很有感觸,真是這樣啊,周圍能賺錢的人,不會看不上「小錢」,能賺「小錢」的人,日子都過得不錯。
經歷過經濟高速成長時代的人,會有一個慣性思維:明天會比今天好,明年一定比今年賺得多,市場一定會愈做愈大。可是,當經濟增速放緩,如果我們還抱著高速成長時代的賺錢思維,盲目擴張,大多會失望,甚至損失慘重。低速成長時代,先讓自己保持盈利,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比起盲目擴張,賺錢能力才是第一位
阿姨「踏踏實實賺小錢」的經營思路,用現今流行的說法稱為「小而美」。
薩希爾‧拉文賈(Sahil Lavingia)的代表作《極簡創業家》一書中談到「持續盈利的經營法則」,指的就是「小而美」。他來自美國,年紀為「90後」,創辦了一個專門幫創作者賣作品的平臺,他在這本書中寫了自己的創業經歷以及個人思維。
創業初期,他非常有野心,目標是要打造一個10億美元級別的獨角獸企業。他的賽道不錯,加上一定數量的市場需求,剛開始進展很順利,網站上線使用的第一天,訪客人數就高達五萬多人,他也因此獲得了800多萬美元的資金。
拿著投資人的錢,薩希爾開始擴張公司規模,尋求更高速的發展。很快地,這些錢就花光了,之後有大半年的時間,他一直在想辦法籌措更多的資金,但都失敗了。無奈之下,他裁掉大部分員工,只保留幾名核心人員,甚至搬離矽谷。
冷靜下來後,薩希爾認識了一些新朋友,這些朋友提供不一樣的見解,他們認為,平臺能為很多創作者提供需要的服務,目前還處於盈利狀態,這已經夠好了,應該持續營運下去,不要著急追求擴張。
年輕氣盛的薩希爾無法理解這種想法,畢竟在矽谷,「做大做強」是每位創業者都有的夢想。後來,他慢慢意識到,問題不在於公司,而在於自己──考慮擴張的同時,更要考慮到市場需求,公司現有的規模已經與目標市場很匹配了,有成千上萬的創作者在這個平臺賣自己的課程、電子書和軟體,而他要做的,是服務好現有的使用者,並非一味擴大市場。
想清楚後,薩希爾決心把精力放在如何為創作者們帶來更多價值上,後來的收益也很顯著。2020年,他為平臺上的創作者創造了1.4億多美元的收入──比2019年成長了87%。同時,平臺本身的收入也超過了千萬美元。
經歷過這一連串的起落,薩希爾進行了深度反思,他覺得相較於一味追求成為「獨角獸」,經營「小而美」的企業是一種更切實可行的思路。小,指的是規模;美,指的是特色,是一種精細化營運、做到極致的狀態。小而美經營思路的核心,是賺錢能力第一,不盲目追求擴張,盡一切力量創造盈利。
就像那位賣煎餅的阿姨,她很清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是什麼,把優勢做到極致就能持續盈利。假如只看到想擴大店面規模、擴充品項,反而會失焦,丟掉了原本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無論開拓新事業,還是在公司裡任職,小而美的經營思路都有助於我們找到焦點,更有效率地盈利,並且緩解所謂「做大做強」的焦慮。
(本文摘自《有錢花:寫給女性的財富與身心覺醒之書》幸福文化出版,李筱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