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醣不怕「吃白飯」?煮飯「少加水」能讓消化變慢、降GI值…農糧署說話了:這3招才真穩血糖

控醣不怕「吃白飯」?煮飯「少加水」能讓消化變慢、降GI值…農糧署說話了:這3招才真穩血糖

許多人為了減重或控制血糖,常把白飯視為禁忌,網路更瘋傳煮飯時「加水多寡」會影響血糖上升速度。但農糧署粉專分享,控醣不能只靠「煮飯減少加水量」,整體飲食結構對血糖的影響才更大。而且煮飯加水量減少、米飯口感偏硬,還可能消化不良。真正有效的作法是「適度加工」,譬如冷飯、隔夜飯、搭配雜糧或糙米,都有助增加抗性澱粉、穩定血糖。

 

網傳「煮飯少加水」會影響澱粉結構,進而影響血糖反應。換句話說,如果煮飯時「減少加水量」,煮得較乾硬,是否就能控制血糖?農糧署粉專「鮮享農YA」分享貼文,表示米飯烹煮時,升糖指數(GI,Glycemic Index)的確可能因加水量不同而有異。

 

水多➝澱粉完全糊化,容易被消化,GI偏高。

水少➝澱粉部分未糊化,消化變慢,GI值可能降低。

 

GL值比GI值更關鍵!飲食結構對血糖影響大

 

這邏輯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卻沒那麼單純。農糧署專家直指,GI看的是單一食物對血糖上升速度的影響,但「升糖負荷」才是控醣真正的關鍵。

 

所謂升糖負荷(GL,Glycemic Load),是綜合考量「食物的GI」以及「實際食用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用來衡量餐後血糖的「總體負擔」。而整體飲食結構,對人體血糖的影響才更大!

 

專家指出,我們每餐除了米飯外,還會攝取蛋白質、脂肪、蔬菜、纖維;這些食材的比例、搭配方式,都決定了血糖受影響的程度,「米飯+高纖維蔬菜+優質蛋白質」,控糖效果更顯著,因此不能只靠「煮飯減少加水量」一件事達到控醣目的。

 

 

除此之外,煮飯加水量減少,也會影響米飯口感與適應性。例如有人認為「完全糊化」的白粥易消化,吸收比白飯更快、GI值更高,那把米飯煮到很乾、很硬,是不是就能降低GI值?

 

但其實米飯偏硬,口感不一定人人喜歡,還可能造成消化不良,如果為了降低 GI值,而犧牲飲食愉悅感,長期很難堅持。

 

3健康作法,才能真正穩血糖

 

農糧署也提供3大真正健康的作法:

 

☑ 控制份量:注意GL,少量多樣攝取;

☑ 均衡搭配:主食+蛋白質+蔬菜;

☑ 適度加工:冷飯、隔夜飯、搭配雜糧或糙米,都有助增加抗性澱粉、穩定血糖。

 

農糧署專家提醒,烹煮米飯「減少加水量」的確可能影響血糖反應,但最重要的是——健康飲食不能只靠單一技巧,而是來自整體飲食的平衡。

 

 

延伸閱讀:

臨床超過3000人成功案例:要正確吃冷的白米飯!新陳代謝科名醫提這樣吃預防糖尿病、大腸癌

 

米飯比想像中不易胖,醫師都推「吃冷飯」

 

日本52歲醫師梅岡比俊就大力推行「白飯飲食法」,更靠吃白飯在1年內甩肉12公斤,改善痛風與結石問題。

 

梅岡比俊表示,很多人都認為「吃飯會變胖」,其實米飯是成分單純且安全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糙米還富含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是極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

 

而且就算吃不慣糙米,也可搭配黃豆、豌豆等其他植物性蛋白質。他也指出,相較於含有大量人工添加物的麵包,白米飯消化速度較慢,有助延長飽足感,每100克白飯熱量僅約156大卡,卻能有效提供能量與飽足感。

 

他在減重期間的飲食,就以日式定食常見的「一湯三菜一飯」為搭配,其實也很適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包括一碗白飯、一碗湯(味噌湯或清湯),搭配一道主菜(魚或肉),以及2道蔬菜或海藻類配菜(如菠菜、羊栖菜、蘿蔔乾等)。

 

而新陳代謝科名醫洪建德則據臨床超過3000人的成功案例指出,要正確對抗糖尿病,要吃飯,而且是吃「冷的白米飯」。洪建德說,白飯煮好後可放涼1小時再食用,或放冰箱冷藏後再加熱吃,可讓部分澱粉轉化為「抗性澱粉」,減緩血糖上升,也有助腸道益菌生長,促進排便、預防糖尿病與大腸癌。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